□ 粟芳
在离冷水江市区大约30公里的铎山镇石湾村境内美丽的铜鼓寨山脚下,坐落着一所由百年书屋演变而来、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承载着历史文脉传承与延续的乡村校园——石湾学校。
百年来,从这里走出14位太学生,两位正九品、两位从九品官员,400多名大学生。在这座不足1500人的小山村走出如此庞大的人才队伍,不得不感叹:书,是启迪梦想与创造的力量,引领人们走向无限的可能;是穿越时空的智慧之桥。
三月的风温软而轻柔,绵绵细雨使路边含苞待放的桃花显得更加娇媚;燕莺的歌声携着花的清香穿过蒙蒙雨雾缠绵于绿叶之间、漂浮于空气之中,悄悄落上鼻尖、浸入心脾……远山如黛,曲径无尘。这座小山村用它那特有的清纯演绎着烟雨江南之美。
踏着细雨、迎着柔风、携着清香慕名来到这所百年老校,从这经久不息、尊师重教传承传统文化优良学风的历史长河中寻找智慧之根源。
水碧每同千顷碧,书香更比百花香。当“石湾学校”四个大字映入眼帘那一瞬,有一种如竹径兰花般淡淡书香扑面而来;大门两边的“铜鼓奋催,雏鹰展翅邀苍海;香炉毓秀,桃李吐妍竞芳菲。”更让人领略到优秀传统文化深远内涵和它的独特魅力。从两边围墙上校园宣传栏里的内容,便可看出学校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以一种十分直观的方式将道德知识教育转化为道德信念,让孩子们的文化知识、道德素养及行为规范齐驱并进。
用收集到仅有的点点滴滴在相隔百年的“岳公书屋”与“石湾学校”之间寻找文脉传承的历史根源。我将思绪回拨到一百年前。推开历史的窗户,从纵横时间的甬道里,似乎看到了石湾学校的前身,石湾人引以自豪的“岳公书屋”。那是1848年由李必登(即崇岳)倡起,村中贤达捐资筹建,占地面积为200平方米的书屋。书屋内设礼堂、天井、书斋、内室及讲堂。书堂外三角坪里建有一个象征“天圆地方”的六角飞檐攒尖式“惜字塔”。从“惜字塔”四面通风窗口袅袅升起的疏烟里,便可看到古石湾人对文字的敬仰和对文化的尊重。
拾级而上,抬头便可看到书屋大门上方用楠木精雕而成的牌匾,“岳公书屋”四个字庄重而雅致。绕过天井来到礼堂,可听到两边讲堂传来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教之道,贵以专……”朗朗的读书声。穿过礼堂拉开北面的小侧门走出书屋,便来到了通往文昌阁的甬道。踩着青石铺成的小路,用现代人的眼光审视着这栋魏然屹立于山水之间气势恢宏、远近闻名的书屋,感慨着百年前这座小山村里古石湾人的睿智,沉浸于儒家文化气息里。
任思绪在古今文化书屋肆无忌惮来回穿越着。随着脚步的游移,目光重新落到这座三层教学楼左右两边二楼和三楼砖砌走廊上的校训、校风上,“创新、进取、尚德、严谨、博爱、博学、探索、向上……”这里每一个字无不是对《周易》和《坤卦·象传》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最明了、最具说服力的诠释,从中看到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完美接轨。
信步朝楼上走去,二楼办公室的门虚掩着。正准备敲门,抬手之间不禁自语道:好安静。是的,今天周末,学生放假,教师们都回家了。校长吴陆辉拉开了门,笑着说道。随着校长的话音落下,我的思绪不再飘忽不定,稳妥妥地回到了现实。
办公室不大却非常整洁。办公桌上整齐地堆放着教案、作业本等,门对面窗下的方桌上放着一台小型打印机,旁边还有一台小型复印机。目光划过正前方墙上“教师队伍建设,学生情况统计表”和“办学情况一览表”便落到后面小书柜的一沓证书上,我走过去随手翻看起来。“李妍晨,2023年寒假假期阅读教学活动的‘硬笔书法’荣获一等奖。指导老师,吴陆辉。”这里有很多学生获奖证书。翻看着证书,我随意问道:学校有多少学生?135人。没等我再问吴校长继续说道:石湾学校现有的13个教师中,一个高级教师,7个中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6人,学历合格率达到100%。您应该就是那位高级教师。他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笑了笑说:1996年市师范毕业后分配在铎山镇中心学校任教;2015年调到石湾学校任副校长,因工作需要2016年再次调回中心学校政教处任副主任;2021年重新回到石湾学校。他没有停下的意思,接着说道:石湾学校于1952年由“岳公书屋”(原址李自然2000年所建的住宅位置)搬迁至此。受地理条件限制,建成占地面积8458平方米、操场跑道不足600米的三层教学楼。由于学校经费不足,12套教师周转房内除了一张床外,衣柜、空调等设施是该校走出去的一代儒商李长强,在2018年出资16万元才加以完善。
是怎样的力量能留住这么多优秀教师?且作为一级教师、所获得荣誉证书多达50多个的吴陆辉校长不留在那个离市区近、学校设施完善、交通方便的铎山中心学校而又回到这座云端深山的石湾学校?吴校长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文化遗风!那是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他说:石湾学校所覆盖的石湾、眉山、石柱、新枫四个村的孩子都在这所学校读书,而每年的儿童节、教师节,每个村都会派代表来学校慰问老师,他们对文化的敬仰、对老师的敬重与信任源于百年文化的传承,形成一种无穷的力量,感染着来到这里的每一位老师。而老师们也始终坚守着那份初心,用一颗诚挚的爱心,以优质的教育方式,教出更多优秀的学生。
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从历代走出去的儒商显贵、优秀学子、各界精英,我无不惊讶居住于石湾里云山深处的先辈早在百年前就能明白“学以明理,文以述志”。从百年前乡民捐资捐物修建“岳公书屋”将孩子送入书堂,到现在的每年教师节村民带孩子一起去学校看望老师。读书——已成为石湾人的使命,村民们以最质朴的方式将尊师重教这一文脉延续至今。
先辈贤良的书山种玉,经过百年勤耕,换来了这座小山村的人才辈出。我再次感佩古石湾人的智慧、教师的坚守、村民的淳朴、孩子们的勤劳与奋进。这些优良传统让这座受百年文化遗风熏陶的石湾学校有了最早的先生与戒尺、油灯与书声中的修德立义,使之成为贤达才人、富商大贾放飞梦想的摇篮。
雨停了,回首望去,一道彩虹横跨于铜鼓寨之巅,石湾学校置身于七彩华光之下,重叠于百年书屋之中,用一种被文明熏陶的灵性,承载着百年文脉向远方不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