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4年04月30日> > 第12版 > 新闻内容
新化城垣记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30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 李光明

 

  △新化向东街东门城门洞一角

  新化古城位于资水之滨,梅山之阴,北塔之南。古邑上梅镇,晚清民国湘省之望县(上等一流县城)。上梅古城自北宋熙宁5年(宋神宗1072年)始建土城垣。绍圣3年(宋哲宗1096年)县衙迁白沙(白溪镇旧县村)。元至正24年(1364年),新化县衙又从白溪白石坪(何家坪)迁回上梅,并由甲辰总制胡海洋同湖广参知政事贺兴龙复筑土城,后圮废,仅存其址。

  明成化23年(明宪宗1487年)新化知县雷冲增筑城垣,高1丈,厚4尺,架木覆瓦。正德14年(明武宗1519年)知县郭辚主持城垣规划,即旧址扩建石城,周围760丈,高1.8丈,广1.2丈,垛头1千有奇,城沿商铺20座,四门东曰通济门,西曰永隆门,北曰拱辰门,南曰进宝门。通判王耀、知县罗柏相继修完,将南门改名薰和门,城垣已具规模,其街道扩展为“四街九巷”,四街乃东正街、西正街、南正街与北正街,九巷为毕家巷、毛家巷、安家巷、戴家巷、马家巷、辛家巷、宿三巷、居士巷、仁贤巷。至此,城中百姓安定,因受地形地貌影响而未建池濠(护城河)。崇祯丁丑(1637年)知县将拱辰门(北门)增高至2丈。

  清顺治13年(1656年)知县张际龙将城墙又皆增高4尺。顺治18年(1661年)知县于肖龙,因城垣经雷雨而受损,故复补修。康熙12年(1673年)知县宁诰,以楼倾城頺,申请知府李益阳捐银6百两,宁诰捐银5百两补建。城垣周围宽广计四里三分零八步,垛口三百六十有奇,城楼四座。

  乾隆24年(1759年)知县梁栋组织复修加固。事后,历任知县时常加以整修维护,并陆续扩建街道,分别建东外街、向化街、井头街、青石街、永兴街、码头街等。至此,古城“九巷十八街”,井井有条,美轮美奂,雄踞梅山,蔚为大观。道光20年,南门大火,烧毁城楼,城垣受损,县人捐银1万6千两,修复南门楼,石城垣补列整齐,加高到8米。此时,四门惟南门薰和门城楼3层,其余东、西、北三门仍为2层,南门城楼旧址今南门湾,高大宽阔,凉风习习,曰“水晶高阁”,乃“新化古八景之一”。南门(水晶阁)朝向维山(火旗山),古云“新化南门对维山,十场官司九场奸”。

  据传新化城里多木结构建筑,经常失火,故将南门城楼建高,别名“水晶阁”,依五行相生相克“以水克火”,之后古城鲜有火灾发生。道光27年增建女墙及城垛720个,改建西门门洞与西门城楼,增东、北二门楼顶与南门石柱,四门增设炮台,费银5994两。同治8年亦有补修。至民国,城垣破败。民国27年(1938年)至29年(1940年),县长王秉丞(湘潭人)决意改变古城环境,拓宽街道。并得到新化大乡绅“金菩萨”杨培甫、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魏定光、锡矿山矿商杨笃武等人大力支持。于是,拆除城墙,留墙基,城垣石料用于铺设街道,城墙旧址改建为环城路。民国36年(1947年)拆除南门城楼。1950年,残存的南城门石拱亦被拆除。到此,历时586年的新化古城墙彻底消失,仅存在于历史文献与古籍之中。

  (注: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