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伯,你好。”“吴医生,下午好。”……
这些简单的对话,发生在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理疗科的病房里。此刻医护人员正在给一名特殊的患者进行病情检查。对于普通人来说,一个简单的动作和对话并不起眼,但对一位脑出血半年的人来说,却是那么宝贵和艰难。
去年9月,16岁的小文因脑出血(出血量约137ml),被紧急送入医院,随后被诊断为脑血管畸形出血,当时急诊全麻下行脑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后期又进行了自体颅骨回植术。虽然成功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小文却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意识障碍及左侧肢体功能障碍。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小文的家人焦急万分,四处求医问药,然而治疗效果却并不理想。
今年4月2日,在病友的介绍下,小文的父母带着他来到了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理疗科。在这里,小文开始了他的“新生”之旅。
针对小文的情况,刘力威带领管床医生吴大州、肢体运动康复治疗师曾松中、认知言语吞咽康复治疗师毛沛琳及康复护士谢黎等康复团队迎难而上,经过多次讨论,对症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方案。通过针灸、高压氧、神经肌肉电刺激、肢体运动治疗、经颅磁刺激、认知感知治疗、门德尔松吞咽训练手法以及中西药物口服等方式,改善小文的感觉、运动、认知等功能障碍,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对症治疗,小文的情况逐日好转。4月8日,小文能以动作追踪声源,听到有人呼叫,会缓缓扭头寻找。4月13日,小文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配合握手、再见等简单动作。4月15日,小文可以单独坐稳,实现从躺到坐的跨越,腰背力量逐渐加强。4月16日,经过一段时间吞咽康复训练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小文父母尝试着给他喂了少量半流稠状食物,没有出现明显呛咳,赢来拔除鼻饲管的时机。
4月18日,刘力威带领康复团队,在放射科的支持下,为小文进行了吞咽造影检查。在X线透视下,观察小文吞咽不同粘稠度食物的情况,并通过从侧位及正(前后)位成像对吞咽不同阶段的情况进行评估,同时对舌、软腭、咽喉的解剖结构和食团的运动过程进行详细观察。明确没有食物残留及误吸后,当天便拔掉了伴随小文半年的鼻饲管,让他可以重新品尝食物的味道。
4月26日,小文实现了第二步治疗目标,可以说出简单的话语,虽然只是四五个字的短句,但对于“沉默”半年的小文来说,无疑是重大的进步。
在康复训练室,看着小文笨拙又乖巧地配合着康复师治疗,小文父母十分欣慰,对治疗效果赞不绝口,“通过每天的康复训练,他离独立生活的目标越来越近了,我们对以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