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4年05月09日> > 第15版 > 新闻内容
青年节随想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09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 欧阳淳

 

  △右排左二为本文作者

  逢五逢十的青树坪街上是热闹非凡的,到处都是赶集商贩们卖力的吆喝声,夹杂着二中刚刚放学上街的男女学生打闹、起哄的声音。一位大嫂拦住我们,推荐她的野生团鱼,五谷不分的我自然是不知道怎么区分野生和养殖的,大嫂一边得意地说:“养殖的一离开温室环境就适应不了,很快就会死掉,野生的能够养很久!”

  突然鼻子一酸,和这团鱼共情了,工作前的我何尝又不是生活在温室里呢?在家庭和学校的重重庇护下,过着无所事事饱食终日的日子。工作后穿上警服,我就不再是个“宝宝”,在生活与工作的双重磨砺下,在理想、责任与压力的驱使下,我一天天地熬着、咬牙挺着,一点点地舍弃曾经的娇惯与任性,坚韧心性、野蛮体魄,逐步自我蜕变。

  思绪总是在深夜独处时慢慢累积,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回不过去的曾经。学校里的生活是上班之后不敢再去奢望的,区队微信群里大家时不时就会分享一些大学的旧照片,虽然只是时隔一年,但再去看时就已经开始忍不住地怀念。趁着自我矫情之时顺势点开大学寝室的微信群,一则“XT大学学生被投毒死亡”的标题映入眼帘,点进去看便是一则警方通报:25岁湘潭大学在读研究生疑似被人投毒致死,犯罪嫌疑人是同寝室的27岁研究生,其现已被依法刑事拘留。一条鲜活年轻的生命就在寥寥几字之间变得冰冷,讯息很短却像一把尖锐的匕首深深扎进了我的内心,瞬间割开了一道思绪的口子。

  耳边猛然想起第一天上班去单位报到,临出门时母亲突然对我说了一句:“儿子,爸爸妈妈就你这么一个孩子,上班之后既要敢打敢拼,更要注意保护自己”,对父母敷衍惯了的我留了一句“知道啦”,便急匆匆出门了。到现在,我也慢慢习惯了那盏不管我多晚回家都会为我亮着的灯光和那一声随之而来的轻松温柔的“崽啊,你回来啦,妈妈刚好要睡了。”多么温暖,又何其幸福!

  我的脑海中紧随其后又浮现出湘大丧子父母,他们抱着孩子冰冷的尸体撕心裂肺地哭喊、捶打、悲鸣的情景。好好活着的每一天,可不仅仅是对自己的负责任,又何尝不是一种为人子女的责任呢?

  反思自己,望向身边和网络上的同龄人,忍不住发问:现在的青年到底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导向是不是出问题了?青年高材生之间因为一些日常的琐碎、傲慢就相互孤立、疏远,在日积月累的偏见与压抑中猛然爆发,用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是匪夷所思?更是细思极恐!是啊,都已经是法学和马克思主义学的研究生了,我们在研究什么?毕业后我们是要去干什么?面对承担社会矛盾的排查防范和化解重任,我们是否值得被信任?

  心比天高命如纸薄,“社会巨婴”,自暴自弃,怨天尤人,甚至自杀的青少年偶尔有之,更是令家人们头疼不已——潜意识地自命不凡,下意识地不考虑他人感受,有意识地逃避问题……可社会和现实终究是残酷的,那些家庭和学校没上好的课,社会终究会以更残酷高额的代价补回去。

  朱某案、林某浩案都是这样。他们都是通过貌似公正的应试教育考上了名牌大学的天之骄子,但另一面,这些在父母溺爱和书本与试卷中长大的孩子,缺少与真实人物相处的经历,缺少应有的包容能力,也导致他们失去了换位思考与共情的能力。他们不懂得与人为善,不懂得团结他人,不懂得收敛脾气,最终成了高智商低情商,道德败坏的丑恶样子。而这样的现象,更值得我们整个社会去好好反思。社会的重任、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交给这样的青年一代能放心吗?这似乎是我们谁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工作一年来,接触了很多的问题少年,他们被网络上那些不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所影响,错把浮于表面的“特立独行”当成一种个性,不择目的地想要“年少有为”,最后剑走偏锋,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一辈子的污点;许多清纯少女,由于缺乏父母的适当关爱和引导,最后在一句句“敢爱敢恨”的自我感动中做出让自己后悔一辈子的事情。从事公安工作之后,这样的青年和“傻事”我见了太多太多……仔细琢磨就会找到这么一条规律:他们往往不是去教育孩子如何吾日三省吾身,吃苦自律,去忏悔反思、总结提升,去弃恶从善,而是去怎么绕过规则和考核走捷径,怎么去想方设法爬到金字塔的顶端……

  在面对困局和迷惘时,许多人总习惯通过拜佛求神作为实现目标的捷径和内心的慰藉。我恍然惊觉,这个社会最缺的,可能就是一种叫信仰的东西!发愤图强,感恩知足,珍惜生活,敬畏规则,这些可能是青年人真正需要去学习和践行的。

  开车回县城的时候,天已经黑了。我开着窗享受着灯火阑珊下小县城独有的烟火气。路过国藩学校的时候被一股熟悉的香味弄得有些嘴馋,那是一个卖现炸葱油饼的小摊子。摊子是一对三十岁左右的青年夫妻在经营着,笑容可掬的夫妻俩总是忙碌而默契,他们全程都没有语言交流,彼此只需要一个眼神便能心领神会。我很是诧异,直到付款的时候,老板娘微笑着指了指自己的耳朵和嘴巴以及车上的特殊标识,我才猛然反应过来,原来这是一对聋哑夫妻。他们身残志坚,不抱怨、不放弃,简单感恩,真挚而不复杂,无论生活如何沧桑,都能够始终微笑以待……

  我猛地咬下一口饼,一股强烈独特的芳香从嘴里瞬间迸发出来,尽管分量很足,但我还是下意识地再点了一个。因为这种味道,正是我迷惘中苦苦追寻无果之后的柳暗花明。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