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2022年以来,娄底坚持将融入新型城镇化作为巩固拓展易地搬迁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方向、主要抓手、具体举措,抓实“五个一”聚焦“五个提”,积极解决搬迁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搬迁群众就业创业得到有力保障,安置区配套设施有效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日益健全。
这两年,全市共举办机电、厨师等技能培训班50余个,举办专场招聘会20余场,培训搬迁劳动力近万人次,实现有就业意愿搬迁劳动力100%就业。发展“小店经济”,培育精品民宿、“打卡小店”,发展红色旅游、非遗作坊等新业态,全市搬迁人口新开办小加工、小餐饮、小商贸等838家。依托“合作社+基地+搬迁户”利益联结机制,打造了冷水江黄桃、蓝莓,涟源桥头河蔬菜、古塘金秋梨,双峰淮山、艾草,新化黄精、红茶等集中连片的特色产业带,带动了31328名搬迁群众发展产业,人均增加年收入1500元。全市共建设优质就业帮扶车间142个,并通过提供融资服务、要素保障、技能培训等全方位支持,建设了涟源市白马桃林堂安置点德晟科技产业园、邬辣妈食品,双峰县博洋包装、福泰箱包,新化县伟兴竹业、欣盛手袋等20余家示范性帮扶企业,吸纳搬迁劳动力2000余人,人均年收入50000余元。
还对标“城市小区”标准建设大型安置点社区,批复设立了11个社区,17个安置点纳入所在村(社区),配建或改扩建了义务教育学校、社区服务大楼、活动广场、卫生室、一老一小关爱中心、图书阅览室等,实现了就业、就学、就医、社保、户籍管理、法律咨询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整合财政资金、财政衔接资金和专项结余资金近1亿元,升级改造通达安置点道路近60公里,开通公交或城乡客运线路26条,涟源古塘、伏口两个千人级集中安置点,还配套建设了公共汽车站。饮水、用电、垃圾转运、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延伸实现全覆盖。
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娄底推动易地搬迁安置基地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截至当前,全市28个500人以上大型安置点,新增城镇常住人口20433人,约占安置点所在22个乡镇新增常住人口的80%。鼓励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搬迁群众进城落户,2826名搬迁群众落户安置社区。有力推动了搬迁安置群众的市民化、就业多元化、产业特色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治理现代化,为易地搬迁群众开启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周字款 廖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