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主持 李爱文
七言绝句,简称七绝,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粘对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该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定型、成熟于唐代,代表作品有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等。
七言绝句·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其格律如下:
中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作品赏析】
这首七绝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人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起句“君问归期未有期,”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思乡思亲之愁与不得归期之苦,已跃然纸上。
承句“巴山夜雨涨秋池。”用景语钩织夜雨连绵,淅淅沥沥,弥漫于巴山的夜空,正涨满秋池。这一句字面没有体现任何愁绪,然而一个“涨”字,有如神来一笔,有力说明愁如秋雨,涨满秋池,可见愁苦之深。
转句“何当共剪西窗烛,”由上一句的景语改为情语,“何当”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个无奈现实中迸发出来的:“何时能够一起依窗剪烛,共诉衷肠”、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
自然引出合句“却话巴山夜雨时。”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当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