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始建于1994年的原琅塘镇特种水泥厂,2002年停产,废弃后的厂区长期存在较大安全隐患。通过整治,这个荒废多年的水泥厂摇身一变成为“煋野龙湾野营生态营地”,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项目一期已投入运营,旺季高峰期游客可达2000至3000人/天,解决村民就业40余人,村集体也通过股权投入增加了集体经济收益,成为人居环境提升、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也是娄底“空心房”整治工作成效的一个缩影。
2022年以来,我市坚持把开展“空心房”整治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的重要基础工程,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把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办成“放心事、顺心事、舒心事”。两年来全市共拆除农村“空心房”55026处,拆除总面积达13000余亩,消除安全隐患46000余处,恢复耕地2600余亩,增加乡村发展建设用地3100多亩,初步实现了农村“空心房”存量清零、新增清零的“两个清零目标”,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自建房安全基础有效夯实,乡村振兴动能持续激活。
我市始终坚持为民立场,以问题为导向,把调查研究作为整治“第一步”,组织工作专班先后深入镇村一线开展调研20余次,收集意见建议100余条。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贯穿整治“全过程”,及时把群众诉求和反映的问题做进方案、纳入工作。同时,为满足广大群众对住房安全、美好人居环境的向往,出台“一方案一细则一办法”,成立工作专班,全市“一盘棋”,严格按照“调查摸底、分类处置、开发利用、组织验收、建档立卷”等程序,多部门通力合作全力推进整治工作。
整治期间,工作专班持续紧盯信访举报和网络舆情,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有效解决问题。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依法依规、公平公正;规划先行、稳步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等原则,通过整治明确土地管理主体,依法保护农民权益,“拆、用、管”一体推进,及时将整治成果纳入村庄规划内容,通过“和美屋场”建设、耕地保护、农村宅基地改革等工作,加强“空心房”拆除整治后土地资源盘活利用,历史古建筑、废弃单位用房和工矿厂房的活化利用。
拆除“空心房”只是手段,盘活资源,全面提升乡村颜值,推进乡村振兴才是根本目的。聚焦乡村振兴“大战略”,娄底市将空心房“小整治”与村庄规划“细文章”深度融合,及时将空心房整治出来的土地资源纳入村庄规划。精细布局“一村一品”,精心勾画“一院一景”,出台了《娄底市村庄规划质量提升工作方案》,深入开展村庄规划质量提升“回头看”,推动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由“散”到“聚”、由“图”入“景”,全市村庄规划编制基本完成,5个优秀案例获选全省“和美湘村”。
(吴建光 贺集冬 廖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