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地方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离不开土特产的生产销售。在娄底,土特产很多,每个县市区的茶树菇和草菇很出名,新化的“三大碗”、冷水江的铁山杨梅……这些产品,在特定的区域内,家喻户晓,人见人爱。
地域的局限性带来土特产的局限性。土特产市场上,同一地区的土特产种类相似,缺乏差异竞争;品牌知名度较低,销售渠道较窄,难以覆盖广大消费者。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土特产的市场需求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购买土特产产品来了解当地的文化和风尚,并且享受纯天然、绿色的健康产品。近年来,土特产行业呈创新走俏之势,立足“土”、体现“特”、形成“产”的“山货”不断融入国家经济发展大潮流。这种新国潮的涌动,需要生产者改变观念,放飞自我,拿出破茧成蝶的勇气和智慧,积极创造出“变”与“上”的机制和条件。
摸清乡土资源“家底”。从多个方面进行摸排和调查,以确保对本土资源的种类和价值有全面的了解。在梳理本土资源时,既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又要保存和使用好原有特产,还要深度唤醒“沉睡资源”,为转型发展提供支持。土特产的种类繁多、特色突显,是由本土资源的要素和特点决定的。在做好产业规划布局的同时,分析市场环境和技术条件,顺应消费要求,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确定并开发能适合“新国潮”的土特产。
建立对接合作模式。以基于一方水土,利用乡土资源;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建成规模产业,建立产业集群为对接合作立足点,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新闻媒体、知名企业的引导和支持下,主动对接科研院所、销售平台等合作伙伴,巧用科技“活水”,研发产品新形态,力推成果转优升级,让全国全球的消费人都能跨界享受所需产品。
打造品牌形象。定位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突出其独特的产地气候和土壤条件以及它的老传统、高品质。把品牌名称、标志、包装等设计好,以简洁、易识别、符合产品特点和消费者喜好为最高追求。提升品牌知名度和曝光率,利用社交媒体、电子商务平台、传统媒体等进行宣传,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了解和购买欲望。
土特产做成品牌,走出本地、走向全国和世界,最核心的保障是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的监管。与其它相关品牌或机构进行合作,坚持品牌维护,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和竞争动态,不断调整和优化品牌策略也很重要。(刘炳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