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4年06月13日> > 第12版 > 新闻内容
最美的土砖房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3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 陈远洪

  我见过土砖房,住过土砖房,甚至还建造过土砖房,但最美的要数韶山冲毛泽东故居土砖房。

  说它美,就是美。仰望它,你会感到简朴之美,格局之美,环境之美。

  说它美,就是美。想着它,心中充满着敬仰。人们不畏千里万里,不惧山高水长,甚至远涉重洋,慕名而来,一睹它的芳容,了却心中夙愿。

  说它美,就是美。铭记它,不忘过去,珍惜现在,把握未来。

  这个春季,久雨初睛,阳光明媚,我受邀随同娄底广播电视报社的同志来到韶山。游人如织。人挨人,人挤人。在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有序排队、站立、跟进,终于进入毛泽东故居参观。你不可能停下,只能跟着队伍移动着。参观完毕,走出故居,停下匆匆的脚步,静下心来站在晒谷坪上,慢慢地欣赏土砖房的美——

  这是一处普通的农舍,一户旧中国农民安身立命的地方,并不神秘。房屋砖木结构,简朴无华。建筑用材取自于大自然,而且是就地取材:墙脚用的青条石质地坚硬,承载力强;筑墙的泥砖用稻田泥巴加上切断的干稻草,牵着牛反复踩踏成粘性强的砖泥,用砖模子制作而成,有一定硬度和强度且能防裂,吸湿防潮;出自山林的门窗梁柱房椽等,以松木、杉木居多,透出一股淡淡的清香;盖顶的小青瓦用黄泥作坯烧制而成,遮阳防雨。用这些来自大自然的土、木、石建成的土砖房,勾勒出自然的本色本真,冬暖夏凉。家具、农具、炊具及生活用具等独具匠心,古朴厚重。室内是铲平的泥土地面,似乎有点凸凹不平,放置的家具还要垫脚。土砖房的角角落落,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与山河大地连在一起,静下心来能听到地球的心跳,踏实自在。

  1878年,毛泽东的曾祖父毛祖人买下东边5间半茅草房。1888年,祖父毛恩普携儿子毛顺生、儿媳文氏从东茅塘迁居此地。1918年建成如今这般模样。主人为了省材,没用立柱支撑,阶口显得有点窄。从格局上讲,这是一栋俗称”一担柴”式的土砖房,典型的凹字形结构。大小房间13间半,布局科学合理,分为三个区域,即堂屋、生活区和后院,功能齐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建筑中融入天井元素,引入自然光和新鲜空气,改善建筑内部的居住环境,平衡房屋内热量循环,夏天通风效果好,有助于降低室内温度,自然凉爽。除此之外,作为露天空地,还能吸纳阳光,集聚雨水,仰望星空,观风云变幻。在中国传统风水学中,天井被视为气口,有聚财、养气的作用。一般情况,只有较大建筑群中才设立天井,而这栋土砖房中的天井,别致新颖,气象万千,为建筑群增添了观赏价值。

  乡村农舍特别讲究朝向。所谓朝向,是以堂屋中轴为基准点,用罗盘定位,极目远眺,看得越远越好,越宽阔越好,让远山近水尽收眼底。一般以坐北朝南为佳。而此处的土砖房坐南朝北,大概是倚山就势的缘由吧。背靠青山,沉稳端正,三面青山环抱,绿树翠竹成荫。面前一口清水池塘,可洗菜、浣衣、濯足、游泳,清洗农具,灌溉农田。夏天荷花竞放,鱼儿游弋,清波荡漾,蛙鸣悦耳。门前道路蜿蜒,阡陌纵横,稻菽连片,枝头硕果累累,田园风光无限。远处青山如黛,绵延的山峦宛如翡翠镶嵌在大地之上,山间炊烟袅袅。

  前面的晒坪是晾晒谷物的地方。每年打下的稻谷,收下的豆荚,放在坪里晒干、筛选,主人挥汗如雨,颗粒归仓……

  难怪人们说,故居是块“风水宝地”,一点不假。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这栋土砖房里,并在此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让我肃然起敬的是,毛泽东的求知、求学精神。16岁之前,毛泽东接受旧式教育,先后有5位私塾老师教过他,对他的成长产生极大影响。毛泽东天资聪明,学习用功,熟读古典经书古诗词并背诵。田头垄上,饭前饭后,手不释卷,让塾师们惊叹:润之了不得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五位塾师毛麓钟,也是毛泽东的堂伯父,辅导毛泽东读了许多中国历代诗词名篇,并教他作了不少诗词习作,以至古典诗词成为毛泽东一生的最爱,并取得极高的成就。除了学习,毛麓钟还在思想方面对毛泽东进行教育和启迪,向他宣讲立志成才报效国家的道理,推荐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等时论文章。这对毛泽东后来走上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道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毛泽东向往的东山学堂,是他日思夜想要去的地方。时年17岁的毛泽东不顾父亲阻挠,求母亲去娘家借到12块大洋,临走前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诗句,连同12块大洋放在父亲记账的桌上。母亲为他整理了一副担子,一头挑着书,一头挑着衣被,走进东山学堂。短短几个月,东山学堂满足不了毛泽东的求知欲望。1911年春天,毛泽东再次冲破家庭阻力,挑着行李走出湘潭城,坐轮船到长沙,顺利考入湘乡驻省中学。1913年,20岁的毛泽东,进入湖南第一师范求学。

  学习,成就了毛泽东的大智慧和“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心壮志。

  1919年10月5日,待人宽容恭让、节俭勤劳的慈母过世,两天后毛泽东赶回韶山,挥泪写下《祭母文》。1921年春节,28岁的毛泽东和大弟毛泽民、小弟毛泽覃,还有过继到他们家的堂妹毛泽建,一起围着火炉守岁。这是家里没有父母亲过的春节。毛泽东提议:你们都跟我一起去长沙,能学习的学习,能打工的打工,将来我们一起为国家做事。就这样,毛泽东带着弟妹们,离开韶山冲,走上革命道路。最具意义的是,简朴的土砖房里,从此走出一位彻底改变中国命运的开国领袖。

  于是,就有了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于是,就有了中国人民心中的歌: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