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邵县融媒体中心 杨能广
身为外地人,虽然听不懂他们的语言,但我能读得懂他们的表情,那是一种融入血液中的对民俗的热爱、对节日的尊崇、对赛事的敬畏和对胜利的期盼。
端午节之际,我们来到毗邻的双峰县杏子铺镇,在涟水河畔观看了一场精彩然而睽违已久的龙舟赛。
初夏时节,因为有“端午水”的加持,涟水河面十分波澜壮阔,正适于纪念一个节日、展开一场赛事。河两岸是花路翠径,稻田农舍,一派优美而祥和的田园风光。
尽管距离不是太远,但杏子铺镇靠近湘乡,而湘乡话是湘语中出了名的难懂。不过没关系,“杏”而遇见一场精彩的传统赛事,“杏”而唤醒了久远关于民俗的记忆,没什么遗憾的。特别是通过观看赛事,更深刻更真切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在民间得到执着而韧性地传承,真是幸甚至哉。
下了高速,一路感受到的是早已被“拉满”的节日氛围。但见红男绿女、少妇稚子、街翁村夫,或驾小车,或乘摩托电动,或步行,都奔着同一个方向赶去。尽管行色匆匆,但皆是春风满面,喜气洋溢,似乎去赴一场盛会。
比赛的河段,早已是彩旗猎猎,锣鼓喧天,人如蚁聚。自己的节日,自己的赛事,自己的狂欢,个个都抱有最高的热情与激动,人人都着力选择一个最佳观赛地点。有的登上天台、阳台远眺;有的紧靠河岸张望;有的站在凳子上翘首;小孩则跨坐大人肩头,清澈的双眸也满是期盼的神情。邻水而居的主人将待客之道发扬得淋漓尽致,不但将家里的凳子椅子“倾囊而出”,供人坐,供人站,而且对来客均款以香茶,更是准备了果馔,对我这个异乡客也一视同仁厚待,让我感动莫名。
“宁输一丘田,不输一篙船”,这是当地人对龙舟竞渡最热烈的表达。比赛尚未开始,早见各参赛龙舟队已在岸边聚合,清一色精壮汉子整齐排座舟上,清一色劲装,当然还有救生衣。在一条龙舟旁,几位老者在面授机宜,就如国际大赛上的教练在赛前对运动员细细叮嘱。我想,这些老者年轻时候一定是碧波斩浪身经百战的骁将,只是年龄大了“弃舟上岸”。如今,后辈们接过了桨、舵和锣鼓出征,他们自然希望自己的队伍能一举夺魁,于是主动将比赛经验倾囊相授。我想,有了前辈的指点和嘉勉,这支龙舟队一定能拧成一股绳,奋楫当先锋。
现场指挥员一声令下,比赛开始了,也将运动员和观众的激情点燃了。全体龙舟健儿动作整齐如一,挥桨竞渡,破浪前行,上演着“速度与激情”,远听鼓声,起初是略舒缓的“咚锵咚锵”,待到接近终点冲刺时,则是急促的“咚锵锵咚锵锵”,格外扣人心弦,真可谓“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两岸观众也亢奋到极点,加油声、呐喊声此起彼伏,更有三五萌娃用稚嫩的声音高呼“爸爸加油”,给现场紧张的气氛平添了轻松快乐。比赛完毕,获得好名次的龙舟队队员自是欢呼声山响,在龙舟上雀跃,喜悦之情一点不亚于在国际大赛上夺得金牌。
“杏”而遇见,一见难忘。近年来,随着对非遗项目保护力度的加大,很多地方消失多年的文体项目又逢春发生,成为一地一域之非遗名片,也带动了文旅融合,拉动了消费,但遗憾的是,龙舟赛因其组织之困难、安全之紧要在一些地方已消失多年。我认为,不管出于何种考量,我们存在了千百年的传统节日,不能只剩下舌头的狂欢,而应该像杏子铺镇一样,对传统节日的纪念与庆祝情怀更加炽热,行动更加有力,让更多的传统文体项目能够遇见,让更多的人能一解乡愁,回到曾经的那段悠悠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