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除夕打鼓催光
明朝洪武年间,东晋宰相谢安第32代孙谢谷福迁移到了冷水江市潘桥乡(现在的禾青镇)苗田村,经过子孙繁衍到现在已发展到上万人。现在苗田村谢姓仍是一个1000多人口的大村落。600多年前,苗田村及周边村落原是一片深山老林,老虎、野猪等猛兽经常出没,那时又比较贫穷,每到快过年(过春节)时,出来寻找食物的猛兽就更多了,强盗和小偷也多了,连过年的肉都常常被猛兽或强盗弄走。于是,从苗田谢氏祖先谷福公儿子一代开始,每到过年时就采取敲锣打鼓的办法,吓走猛兽,也可吓退强盗和小偷。同时,希望通过这种大声敲锣打鼓,能让太阳早点出来。天亮了,小偷、野兽就不敢来了。苗田人们把这个习俗就叫“催光”,一直流传至今。
从我记事起,村里年青人和小孩子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四日开始,因为天气冷,每天要挨家挨户去调柴调炭。晚上在神坛生起红通通的大火,三晚柴火,三晚炭火,大家在神坛里边烤火边敲锣打鼓,有的年青人还打打牌,聊聊天。
特别是小孩子们围着筛子大的牛皮鼓,用自制的鼓棒不停地敲打,发出嘭嘭的响声,爱不释手,很是热闹。有的小孩子还要把各自的鼓棒比较一番,看谁的鼓棒漂亮、牢固,打得更响亮些。看牛娃们一到腊月上山放牛时,就开始漫山遍野地找好棒棒,砍来做鼓槌。
到了除夕这天,大概从晚上八点中开始,每隔2-3个时辰,大家要扛着大鼓、敲着大铜锣去挨家挨户敲打三遍,直到正月初一天亮。上门打锣鼓时,每家每户都要燃放鞭炮助兴,哪家的鞭炮燃放越多,就在他家门口敲锣打鼓越久,响声就越宏亮。也有个别大气或富裕家庭,会给敲锣打鼓的人员发几个糍粑,现在一般改为发小红包了。每家都要摧三遍光,年轻人和孩童们往往乐此不疲。特别在小子爱炮而又物质匮乏的年代,孩童们最喜欢跟着到地上检未燃放完的鞭炮。
苗田村谢氏主要有两个大房,各设有一个神坛,神龛上供着两尊大菩萨。两房的年轻人都在自己房下的神坛里敲锣打鼓,但有趣的是,在大年三十晚上走村串户摧光时,两个房下的人常常会碰到一起,那这时就会来一场大比拼,比比看看哪一房的鼓敲得更响,打得更有节奏。两房虽然比的是打鼓,但实际上比的是人气,看看哪房来的人更多,哪房的人更有精气神,更有团结性,更热衷于参加传统习俗活动。
(二)元宵节舞草龙
苗田村把元宵节叫做过小年,这天他们有舞稻草龙的习惯。每年一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全村许多热心人就会早早来到谢氏祠堂,精心编织稻草龙,大约12点左右,丁壮男子汉们就会舞着稻草龙从祠堂出来,开始元宵节这天的舞龙活动。
据说谢姓谷福公才到苗田这里安家时,这个地方森林茂密,有点阴沉,瘟疫多,通过正月十五日舞稻草龙这个办法,可以把每家每户的瘟疫带走,让人们春节后有个良好的开端。
另一种说法是当时比较贫穷,还没来得及制作布龙,春节期间,大家以舞稻草龙为乐。一方面,通过舞稻草龙聚集大家到一起耍拳弄棒,以强壮族人;另一方面,舞着龙到头一年建新房、讨新媳妇等有红事的家里去恭贺新禧讨彩头;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的舞稻草龙活动,告诉人们新年活动到这一天打止,过完十五就要下地干活、出门赚钱了。因此,正月十五这一餐中饭,全家要围坐在一起大吃一顿,这顿饭当地叫“催工饭”。(谢贵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