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4年08月29日> > 第15版 > 新闻内容
我在二中的七年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29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 伍实强

  1986年7月,我从娄底师专毕业分配到新化二中。二中是我从大学步入社会的第一站,菁菁校园是我爱情婚姻扬帆远航的温馨港湾,三尺讲台更是我人生事业精彩纷呈的绚丽舞台。在二中工作生活的七年里,我囿于围墙圈定的围城里,读书写作,教书育人。因为诚实坚强,平淡的日子、简单的生活、朴素的柴米油盐,我铁齿铜牙嚼出了幸福的味道。

  那时的二中百废待兴,记得我刚进来的那年,学校校舍紧张,我们三名新来的老师同居一室,住老校门右边家属楼二楼最东端,一间二十多平方没有隔墙的房子。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一张简易木床、书桌、书架、木椅、洗脸架、洗澡盆等,一应俱全。我就带了一只皮箱,里面装有两身换洗衣服,背一床被子,还有一蛇皮袋子书。我很知足,相比读大学时,十二个人挤在一间宿舍,已是天壤之别了。我们同住了一年,和平共处,笑语喧声,其乐融融。那时节,学生的住宿条件更是不尽如人意,寝室很拥挤,男生打地铺,少数高二的男生还寄居在校外老百姓家里。

  在学校,教书育人是正业,忠于职守是本分,敬业奉献是品质。我出身农村,父亲是文盲,母亲也没读几句书,自已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刚到二中的第一年,我接手高二一个普通班,兼班主任。当时高考升学率低,考大学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让教普通班的老师付出了更多的精力与心血。我费尽心思、绞尽脑汁,语重心长地与学生谈心谈话,推心置腹地与学生交心交底,把自已当兄长当朋友,融进班级大集体里。虽然所有的努力并没有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但我终究找到了教书育人的切入点和好方法,我胸有成竹有了游刃有余的解牛之法。

  为了尽快地提升自己,1989年7月,我考上了上海华东师大中文系本科函授,整整三年,我利用寒暑假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了《唐诗研究》《红楼梦研究》《当代文艺思潮》《比较文学》《艺术辩证法》《美学》《中学语文教学法》等21门专业课程,领教了诸多有学识、有思想的学者、教授,自已收获满满受益良多。在二中七年,有六年时间,我当班主任,就教一个普通班;不做班主任,就教两个普通班。只有最后一年,我兼任两班语文,教过一个重点班。若干年后,我应邀参加一个普通班20周年毕业聚会,得知有一女生后来考上了武汉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这让为师的我欣慰不已、激动了许久。真的是,有志者事竟成,有心人天不负。

  在大学时,我心中有一个文学梦。到了学校,文学的梦想越发狂热了起来。我借助学校团委这个平台,成立了启明星文学社,团结了一批有志于文学创作的青年学生。1988年、1989年,我曾自费编印了两期《启明星》文学刊物,自已组稿、选稿、编辑,在横阳印刷厂印封皮,在横阳供销社打印,在学校办公室油印,再在印刷厂装订。这一切费时费力还烧钱,但其时我文学梦如火如荼,一个人乐此不疲。我如饥似渴地读书写作,几乎每天我都要写一篇文章。凭借这股韧劲,我在文学创作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校期间,我在《教师报》《中学生学习报》(高中版)《青年知识报》《湖南广播电视报》《台港文学选刊》等报刊发表过作品,还有诗歌入选《中国青年乡土诗选》《如诗岁月·1992青春诗历》《中学文学社团指导教师范文精选》等多种选集。1992年,我还被《青年知识报》评为优秀通讯员,这在当时的年轻教师里头,也是鹤立鸡群、绝无仅有的。

  在二中,我不仅事业蒸蒸日上,爱情也如鱼得水。1986年11月,经朋友介绍,认识了我的妻子,我们一见如故情投意合。1987年五一节,我在学校工会借了200元钱,买了花生、糖果和烟,在学校会议室举行了一个简短的新婚茶话会,以最小的成本,赢得了无价的爱情,拥有了幸福的家庭。妻子心地善良,美丽大方,勤俭持家,虽然中途患过病,后来下了岗,但她乐观贤惠,有亲和力,这是一个女人最好的品质,让我得其所哉,受益终生。

  1988年,我们有了爱情的结晶。那是农历二月的一个早上,在学校九舍二楼的教工宿舍里,儿子嗷嗷大哭呱呱坠地。儿子自小聪明活泼,三四岁的时候,他常常右手拿一根筷子,在门上指指点点自已当老师,要同学们认真听讲。儿子志存高远,2009年6月南华大学毕业,先后在浙江嘉兴、上海浦东的外企工作五年。2014年5月,儿子留学德国,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完成了硕士、博士学业,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工作两年,在瑞士弗雷德里克·米歇尔研究所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工作两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三个月。

  2021年9月,儿子在伯恩斯坦网络委员会年会上,以博士的身份,当选计算神经科学学术委员会青年科学家代表。多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美国科学院院报》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并荣获德国Joachim Herz基金会2022年跨学科生命科学附加奖学金。今年4月,他来到美国纽约,成为了哥伦比亚大学理论神经科学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我喜欢运动,坚持晨跑,锻炼身体。学校有一个用煤渣灰填成的操场,有一条不到200米的简易跑道,还硬化了一个蓝球场,这在当时已是很不错的配置。每天早晨,起床铃响,只要不下雨,我都会翻身爬起来,跑步做操。当时我年轻,耐力好,速度快。曾有体育老师开玩笑对体专生说,“只要你们跑得过伍老师,你的专业成绩就差不多了。”好的运动习惯让我受益匪浅,后来我转行从事新闻、外宣工作,每天跑新闻,不是在采访,就是在采访的路上。有时白天下乡采访,晚上加班赶写稿子,挑灯夜战,与时间赛跑。新闻都是跑出来的,幸得我在二中练就了硬朗的身体、健康的体魄。2012年10月,我还荣获娄底市宣传系统环珠山公园长跑比赛第十名。

  1993年6月,我转行进入新化县委宣传部,从事新闻、宣传、外宣工作。在外人看来,我工作轻松、免费周游,风光无限,名利双收。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往事如烟,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现在想来,最让人回味、最有成就感的还是我在二中的七年。那时候,人的思想单纯,物质欲很低,不买车不买房,不焦虑不迷茫,就业包分配,还不愁会下岗。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