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4年09月12日> > 第12版 > 新闻内容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12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 本期主持 李爱文

  七言律诗,是我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律”,属于近体诗范畴。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到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至盛唐杜甫手中开始成熟;至晚唐,七言律诗才真正打开了新局面。因温庭筠、李商隐、杜牧这几位七律“圣手”不仅修整了律诗的形体,而且改造了律诗的气质,把律诗艺术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代表作有杜甫的《登高》、李商隐的《安定城楼》等。

  黄鹤楼

  作者/崔颢(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品赏析】

  这首诗不符合平仄格律要求,却让李白折服,成为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来到黄鹤楼,却发现“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首联用近景描写仙鹤离去杳无踪迹,鹤去楼空,只留下寻常可见的楼阁。这美好憧憬与眼前所见产生的巨大落差,让诗人心中蒙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抒发乡愁做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写仰视远景,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悠悠白云的衬托愈发显得宽阔壮丽,看到如此景象,使得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丝也随之疯长。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是物在人非、鹤去楼空,只留下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白云”写出了物事的变幻性,“千载”却让人们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横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浓浓的乡愁。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日景,描写了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艳阳高照,碧空如洗,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爱人,伫立在眼前。和煦的阳光洒满江面,温暖着亲人,依稀间看到鹦鹉洲上的芳草中一身正气怒骂“曹贼”的勇士,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血染碧草。正是这些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情节。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一强力收笔。太阳落山了,黑夜来临之际,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哪里呢?这悲戚的一问,使得江上雾霭一片迷蒙。这是一种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焉能不生愁?诗人以一个“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用辗转的文笔表达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景出言来情到,语如连珠,自然天成,对仗工稳,文采飞扬。前四句意境开阔、气魄宏大,又似信手而就,一气呵成。多用双声叠韵,句式多变,为历代歌咏黄鹤楼之绝唱。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