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伟华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41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在人的一生中,就是一大半辈子。走着走着,不知不觉,一转眼就到了耳顺的退休年龄。
我是幸运的。1983年高考再次落榜后,当了两个月代课教师,便顶替父职,进入双峰县肉食水产公司做了一名肉食加工员,整天用砍刀剥猪脑壳骨头,在大锅前火炼猪油及制作卤肉,用沸腾的松香去除猪脑壳毛,在烟熏火燎的烤房熏制腊味。按现在的说法是一个很大的“跨界”。七个月后,又成为一名鲜肉销售员,习称屠夫。
参加工作不到两年的1985年,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我所在单位率先由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意味着肉食市场全面放开,个体屠商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抢占肉食市场,单位被迫实行内部承包经营。期间,我既收购生猪,又要卖肉,很是辛苦。夜深人静的时候总会想,这真不是我所需要的工作与生活。于是,我拿来有关会计方面的书籍,如饥似渴地学习,通过统一考试,获得了会计员资格,干起了财务工作。考虑到单位效益差,没钱结婚,我又果断放弃财务工作,带领10来个人异业开起了批发部,千方百计来维持工资发放。尽管很努力改变自己,但,国有企业大势已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最终
没有逃脱下岗的厄运。下岗后,我摆布摊,在电影院门口卖烟、饮料和自制槟榔,与朋友一起做点生意,总体还算顺风顺水。
1992年,正当生意走上正轨时,偏偏此时父亲因心肌梗塞去世,我不得不拿出做生意的一点积蓄办理了父亲的后事。父亲的去世对我的打击很大,生意也没资本做了,偶尔做点不要本钱的转手生意维持家里的生计。
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沉,我拿起笔写出了一些文章,发表在双峰广播电台及当时的《湖南经济报》《湖南农村报》《湖南日报》与《娄底报》等省市主流媒体上。尔后领导找到我,让我重新上岗从事办公室工作,从此成为了一个“屠夫”写手,当上了副总经理,进而1997年9月被娄底地区商业局以人才引进到地区工作,当上了娄底市食品公司书记。
2004年因体制改革再次下岗,不得不与妻子开起文印店,并于2004年下半年接手一家幼儿园,幼儿园刚好走上正轨,因出租单位搞开发,2009年不得不被迫关闭。通过不懈努力,2009年9月份才以机构改革遗留问题,正式解决编制,被安排在主管部门工作。由于身份的制约,“职级并行”晋升通道被堵,个中酸楚,不可言表。
值得欣慰的是,我写过一些经济类报道文章,对推动当时的行业领域,向规范化方向发展起到了一丁点作用,比如1995年2月写的《如意肉,你在哪里?》先后刊发在《湖南经济报》和《娄底报》上,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对推动娄底乃至湖南实行生猪定点屠宰,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是有作用的。双峰县率先在全省推行“生猪定点屠宰”,其模式被全地区推广,凝聚了我的心血。2003年10月在《娄底广播电视报》上刊发的《凤凰归来看娄底》,对促动娄底区域旅游的宣传,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尤其是在整合娄底旅游资源上,建议将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为旅游县市提供了有益启示。2016年8月2日写的《杭州非机动车交通路口遮阳棚给我们的启示》,对推动娄底中心城区红绿灯路口设立遮阳棚产生了正向推动作用。2018年8月写出5000多字的《加强农产品流通和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娄底日报》上发表,对娄底自2020年开始全面推行农商互联、农产品冷链设施建设与县域商业流通体系建设产生了先声引领作用。
我写作新闻纯粹是兴趣使然,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纯属“草根”。但有一点,愿钻究、探索一些新闻的写作规律,特别在标题制作上肯下功夫,比如《湖南日报》上刊登的《大埠桥农民好神气,一年赚回一个亿》,琅琅上口,好记,有韵味。《“一锄”挖出特大光缆事故,娄底紧急抢修国家一级通信干线》《牛羊挑战“猪老大”,娄底畜牧业调整异军突起》等,均花费了一定心思。
付出总有回报,正因为我对新闻写作的热爱,自己由名不见经传的小卒,逐渐被大家所熟悉,也正因为大家的熟悉,使我从县城跳到了“湘中明珠”娄底工作与生活。还在省级党报驻娄底记者站工作了三年。这是一段令我难以忘怀的经历,也是一段令我倍感自豪的经历。从一定意义上讲,新闻写作默默无闻地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与生活方式。所有的变与不变都应该归功于新闻写作。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四十余年工作经历,完完全全与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同频,与时代发展脉搏共振。愿六十花甲启新程,喜乐平添体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