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4年11月14日> > 第8版 > 新闻内容
罗辀重:学贯中西的教育大师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4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罗辀重是一位与陶行知齐名的著名教育家,被尊称为“教育之神”“爱国教育家”,他主持校政30年的陶龛学校享有“北行知,南陶龛”“小学教育的唯一灯塔”等美誉。

  罗辀重学贯中西。他家学渊源深厚。其祖父罗信南是湘军早期将领,是一位饱学之士,钟爱陶渊明诗风,经常将陶渊明诗集放到神龛上,自号“陶龛居士”。其父罗长裿29岁进士及第,与康有为同榜,担任过西藏参赞等职,家境改善后,不以财自私,创办了义租、义渡、义学。其中义学取名为“陶龛义学”,为陶龛学校前身。罗辀重在祖父、父亲的影响下,从小饱读诗书,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通过学习叔祖、伯父编订的《陶龛语录》和《陶龛诗钞》,受到了“爱国”“为民”“俭朴”的熏陶。1915年,他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5年,师从于著名教育家杜威,与胡适、陶行知为同门师兄弟。深厚的国学功底与西方的教育理论相得益彰,30年的成功教育实践让他厚积薄发,造就了这位学贯中西的教育大师。

  陶龛学校教育理念超前。罗辀重提出“群育、德育、体育、智育、美育”五育并举的理念,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将“群育”放在最前面和重中之重,组织学生参与陶龛学校服务团、陶龛乡公所、陶龛消费合作社等群体组织和社会服务旬、互助旬、户外教育旬、工艺旬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群”能力,促进学生与社会、他人和谐相处,防止个人主义。陶龛学校建有专门的美术室和音乐室,每学期都要开展“陶龛美术节”和“陶龛音乐节”等教学展演活动;提倡“土体育运动”,就地取材建设运动场和篮球场,要求全员参加健身运动会,每天固定“文体活动”时间,评选“健康儿童”。他尤其重视学生“从做中学”的实践锻炼,主张课程学习要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组建课外专业活动小组和生活类、工艺类、文艺类、体育类、节日类等活动课程。陶龛的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受益良多。长沙有一位著名的工程技术专家曹新,小学毕业于陶龛,初中毕业于长郡,高中毕业于明德,大学毕业于清华,他评价“这四个学校都是知名的学校,但回想起来,还是陶龛小学在实行真正的素质教育……”可以说,陶龛的教育理念不仅领先于当时的时代,有着先行者的探索意义,至今对我们的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均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陶龛学校教育管理先进。教育管理怎么样,不在于豪华的设施,也不在于对外宣传的“高大上”概念,而在于自内而外的成功实践。陶龛学校的教育管理先进,集中表现为“血性”校训及“服务之人生观”。罗辀重眼中的“血性”不是好勇斗狠,而是讲求信义、见义恐后、见利恐先、一心利他。基于此,罗辀重提出“改革师教”主张,即“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只能抱一种人生观——即服务之人生观”。他身体力行,倾家办学,带学生抗日,送儿女参军,做到了“生为教育,死为教育”。他聘师并不特别注重教师资历、文凭,而把“堪为人师”作为核心标准,认为“教育者的理想性格,是以‘爱’为中心,而以服务、效劳为最高理想”“树立‘三爱(爱教育、爱儿童、爱学校)精神’‘三血(磨血、呕血、造血)精神’”“教育家之爱儿童,不是爱他们既成的价值,倒是应爱他们还未成价值、欠缺价值”。正因为罗辀重率先垂范,所以陶龛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学识优良,勤谨供职”,发自内心地热爱教育事业,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真诚为学生服务和奉献,“师生情谊,宛如父母子女”,让学生终身难忘。这一点,特别值得现在的学校、校长、老师效法。

  陶龛学校教育成绩卓著。陶龛学校几经新建、扩建,发展到占地八十多亩,房屋十一栋八十七间,教室及食堂、礼堂、办公、宿舍、图书、仪器、医药、音乐、美术、缝纫、印刷、商店等功能室一应俱全,建筑面积达九千余平方米,还有球场、游艺、农场、工厂、猪舍、鱼塘、假山、喷池等设施,鼎盛时学生人数逾千人,生源遍及东南各省,被时人誉为“诗的环境,诗的生活”“小学教育的唯一灯塔”。学校教育质量很高,文凭十分为人敬重,当时只要有陶龛学校的毕业证,上中学可以免试。很多人慕名而来,连当时的印度国际大学国学院院长谭云山都将自己的两个孩子留在陶龛求学。学校培养了抗日名将宋希濂,全国人大代表、血性律师王工,中国现代油画艺术之父罗尔纯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到40年代,这里不仅没有了老文盲,也没有新文盲的产生。更为重要的是,罗辀重普及的是一种“素养教育”,在一个局部范围内,既解决了“无教”的问题,又解决了“误教”的问题。“陶龛学风蔚变”,“影响所及,乡邑风俗”也“为之转移”。

  陶龛学校教育地位崇高。罗辀重积极践行教育救国思想,将陶龛学校办成了中国近代最早的完全制乡村小学之一,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1937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赠“教泽世延”匾。同年,中共地下党员李品珍在《楚风》半月刊上发表洋洋上万言的《罗辀重论》,盛赞罗辀重“全心全意办陶龛,一生不世不作官”。194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督学、著名教育家周邦道题“陶龛精神救中国”。1943年,抗日荣军王长喜慕名到陶龛后,每到一地都要介绍陶龛学校,说“余由重庆出发,经大、高、中、小学不下几千校,其中使余感奋不忘者,唯陶龛学校,该校师生爱国热心,教育完善,足列全国之冠。”一段时期,从全国来白鹭湾视察、访问、交流的官员、学者不绝于途。陶龛学校赢得“北行知,南陶龛”美誉,而罗辀重则被尊称为“教育之神”。建国后,罗辀重被人民政府誉为“爱国教育家”,媒体多次报道陶龛学校,专门建设了罗辀重纪念馆。

  总之,无论学问、人格、境界、成就,罗辀重先生都无愧于“教育大师”称号。(曾敏 谢小红)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