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4年11月21日> > 第15版 > 新闻内容
陈器之先生的母校情结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21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 陈获之

 

  △陈器之 摄于2020年

 

  △1996年,双峰二中校友联谊会在娄底召开

  陈器之先生与双峰二中有着不解之缘——50年代他曾就读于二中;大学毕业后,从教逾40年,其中有23年是在二中母校度过的。凡聆听过他教诲的学子,莫不交口称赞,公认他是“厚道长者”“良师益友”;而作为他昔日的老师曾彩初先生及家父陈靖勋先生,则赞其为双峰语文界的“执牛耳者”。

  他学术上造诣颇深,即使不说是著作等身,也可谓广积厚发、著述不断。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近二十年来,他虽远离二中,却时刻关注着母校的发展前景,从精神到物质,不遗余力地关心资助,尽到了力所能及。

  笔者与器之先生姓名上有66.66%的“共性”,因此人多有误传“亲兄弟”者。记得我到二中母校工作时,即有人指曰“陈校长的弟弟来了”,我只得来一个“即席辟谣”:“并非弟弟,乃是弟子。夫弟子者,学生之谓也!”从此,他即呼我曰“老弟”,我则以“器哥”称之(从这里亦可见他的厚道之处)。共事虽只一年,但因此后交往不断,对他的了解亦随之加深,其中尤以下面几件事令我至今难忘。

  重 教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器之先生主政二中。受任以来,“夙夜不寐”对于器哥来讲决不是溢美之辞,而是纯粹的写实——他是校长,但他也是语文老师,甚至还兼班主任。每天除了校务大事,还要教课改作文,时间哪里来?“加班嘛!只要你有心去对付,何愁没时间!鲁迅的名言你难道忘了?”他如是回答后,又一头扎进了工作中……

  他这个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生,除了教语文,还是教地理的权威。他兼教的高三文科班地理科目,与语文一样,多次在全县夺冠,他编的地理资料,畅销省内。

  也许有人会说:如此分散精力,校长肯定当不好。但他恰好又是个例外:他任教学副校长及校长那几年,双峰二中是全盛时期——双峰的高中学校,只有二中能与省重点中学双峰一中“分庭抗礼”“轮流坐庄”!

  “你问靠的什么?很简单,人人皆有之的事业心,外加对母校的赤子之心嘛!”他潇洒地一笑,“对,就是如此简单!”

  诚然,这又是漂亮话。先生常挂在嘴边的是:“我是二中毕业的,多亏了二中,才有我的今天——一个人良好的知识基础,其实都是在中学时代打下的。大学只不过是从理论上加深、向深度上发展而已——我对二中的感情是局外人所无法理解的!”

  听他的课,学生感到是一种艺术享受。他从不受传统教法或世俗偏见之束缚,只求能使学生有“得”——因此,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在他教鞭的指引下,遨游于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的知识海洋中,往往忘却了下课钟声——当然,也免不了有责难之言,他坦然面对:“只要效果有就行嘛,又何必管我喂的是什么颜色的猫!”

  无 私

  他当校长,克己为人是其宗旨。记得1984年分配住房,他为主制定计分方案后,自己却主动弃了权:“嘿嘿,我就住你们选剩的那最后一套吧!”

  而关心同志、尊敬老师,却是他不改的积习。例如有一年,他从长沙回乡返校叙旧,当得知我住得比较拥挤时,马上利用与校领导见面之机为我说话:“陈某某三代同堂,又是军属;其父年过八旬,是我昔日的恩师……”建议能在可能条件下解决一下——其实,我根本没拜托他这样做。

  他当老师,肯定“得罪”过学生。如一男生上课偷玩纸炮子枪,还真响了。正在专心板书的器哥(陈器之)惊回首:“哪里响枪?”答曰:“枪走火!”器哥曰:“呀,你还甩起了军事术语!”答曰:“老师平时教我们语言要幽默风趣!”器哥曰:“缴枪不究,下不为例,罚站一节!”于是课堂又恢复了正常——别以为我在编小说,器哥这叫“不怒而威”,据家父讲这是老校长曾彩初先生的传统,效果比怒发冲冠好得多!

  至于同事、上下级之间,工作中免不了争一争、论一论,他认为这很正常。对于口出不逊之言的下属,他仍是“潇洒”地一笑置之,过后一如既往地关心对方。例如亲自背送重病的李某某老师(早两天还与他争执过)去医院,而自己全身都被污血、粪便弄脏了;又如为了救扶打井工人,自己掉下井差点出事。

  因此,过后人们总是说“陈校长是厚道好人”这一评论,也许过于平淡,但却是绝对发自内心的!

  勤 奋

  器之先生调入长沙民政学院,还是干老本行,做人行事的准则也未变,拿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每天五件大事——教滴书吉,看滴书吉,写滴书吉,下滴棋吉,喝滴酒吉!”(他不吸烟,唯爱喝点小酒。)他认为,有种业余嗜好,“轻松一下,以利再战嘛,嘿嘿!”

  而业余写作,岂只仅“写滴书吉”?他在教学之余,不辍地伏案笔耕,出版专著数以十计,而其中的《孟子通译》《中国婚姻史》等书还被周秉钧等名家誉为“填补空白之作”。1996年,双峰二中七十校庆,他把18部(当时出版之数)样书捐送母校,创2000余名到会校友之最!他退休后,蛰居乡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将一部宏篇巨制《双峰春秋》最终完成,因而社会各界誉之为“双峰的当代司马迁”!

  爱 校

  说到爱校,他是最值得称道的。离开双峰二中后,他虽身在长沙,心仍系于母校。1996年,因母校筹备七十周年校庆之事,他多方奔走呼号,广泛联络校友、坦诚献计献策,他被公推为长沙校友联谊会会长。

  拿长沙校友贺贤钦的原话来讲,“陈老师高招迭出”:第一招是撰文发动。先生本是大手笔,一篇《诉肺腑》,寓数十载深情于笔端,真可谓文情并茂,立即在广大校友中(无论相识的或不曾谋面的)引起了强烈的共鸣。第二招是以身垂范。他当时月薪不过600余元,却毅然最早向校捐助5000元(这在当年可谓巨款了)!第三招是频繁联谊。他曾三次在蝴蝶宾馆主持召开长沙地区校友大会,仍以当年在母校讲台上那洪亮、爽朗的双峰乡音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说。而台下听众,除少数系他的学长之外,大多与他非师生即学弟,自然应者云集、一呼而百诺。第四招是奔走呼号于校友之中。先生不顾年近花甲、身患高血压,且住地远离市区等困难,足迹遍及省城各个角落,而且常常秉烛夜访,有一次半夜未归,家人戏称要打110寻人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校友们坐不住了:原来不知情的捐了款,原来捐少了的加了码,原来不打算返校参会的也改变了主意……

  而且他的目光还远远不局限在长沙,他以“义务联络员”身份转告每一个与他有联系的校友。例如旅居加拿大的戴迎春校友,就是亏了器哥的鸿雁传书,才得以了却夙愿,从而“避免了一次终生的遗憾”……而当人们异口同声地称道器哥是“关心母校第一人”时,他却连说“惭愧”,自称是“三无一有”之人:“手中无权,囊中无钱,腹中无货,但心中有情!”

  在他的发动、带动下,长沙地区校友们寄回的建议信数以百计,捐款超十万元——在“大款”眼中,这不算什么,但对于工薪族来讲,这种拳拳的学子情,却是最纯真无价的!

  朋友,用不着我再举例,你对陈器之先生的母校情结一定油然而生敬意了。

  陈器之先生已逝世三年,作为他的弟子兼同事,谨以此文作为纪念吧!

  陈器之的名字,应与母校双峰二中同在!

  (作者系双峰花门人,毕业于双峰二中,学函授时得陈器之先生授业,八十年代初从湖南教育学院平江分院毕业后任教于双峰二中,2010年退休,现定居长沙。)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