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4年12月05日> > 第3版 > 新闻内容
一碗米粉 万缕乡情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05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热在用“心”

 

  因一碗粉而圈粉,关键不在于粉而在于心。故事的缘起是一位异地就读的娄底籍学子@娄底文旅表示“我想吃青树坪米粉了”,如是评论区纷纷效仿,花式整活“娄底文旅”,于是“娄底文旅”大力推荐刘端香青树坪米粉并@朱增辉先生,最终娄底文旅、朱增辉先生一拍即合,积极回应,主动“送货”,卷起了“家乡文旅送特产”的娄底风。

  这一现象爆火的背后,貌似“无心插柳”的偶然,实则是“有心栽花”的必然,但是不管是偶然还是必然,有心还是无心,这个心都必须是真心,必须是真情,这个“燃”才会理所当然,若没有真情的灌溉,这波流量既开不了花,也成不了荫。

  就如在一个月前,娄底市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推出的文旅口号“家国情双峰行”一样,这件事情其实就是“情”的体现。在外求学的娄底娃思念家乡的味道,家乡也一样挂念他们的成长,既关心他们飞得高不高,也关心他们飞得累不累,而这一碗粉丝恰好成了连接起千万颗心的“情感纽带”,来自家乡的味道、家乡的关爱引发了共鸣,产生了共情,形成了共识,自然也就汇聚成了热点。

  火在有“新”

  心动不如行动。其实我所理解的“家国情双峰行”的这个“行”,最起码有三重涵义。第一重涵义是表明在做好文旅这件事上我们“行”——娄底双峰在硬件、软件上有揽得了这个活的实力;第二重涵义就是欢迎大家来娄底来双峰观光“旅行”;第三重涵义就是这是“行动”的“行”,发展娄底文旅还需要我们有真诚的行动。所以我认为“娄底文旅送特产”这件事并不是孤立的,它只是娄底促进“文旅”发展行动中的一个动作。

  行动不如“新”动。虽然我们有这个心,有这份情,也有表达心情的行动,但是在表达的效果方面,一个小小的创新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这次,“娄底文旅”显然“赢麻”了,一个“送”字不只是满足了“娃儿们”打开的胃口,同时也打开了推广娄底文旅的窗口,于是便有了“品过世界更爱娄底”的暖心表达和这涛涛流量。

  一个表达的创新,把一个“吃粉”的故事变成了一个“圈粉”的故事。青树坪米粉纵然“峰”味无穷,但要让它暖胃暖心,其实还差一碗滚烫的热水加持,再好的粉,也需要我们用热水来“泡”,这碗热水的加入其实就是我们的热情、就是我们的行动,而我们的行动因为“用心”所以“出新”,心到自然亲,功到自然成。

  燃在共“兴”

  从一碗粉的出圈到娄底文旅出圈,其实它体现出来的源动力,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是人们对家乡发展越来越好,大家一起向“兴”出发的热情和信心。

  一份美食能不能真正打动人心,其实不仅是美食本身,更是美食背后的人。只要有这一个个真诚的人,一颗颗真诚的心,一份份真诚的情,传递这份爱、这份力量的使者可以是青树坪米粉、永丰辣酱,也可以是桥头河萝卜、双江红薯干,还可以是新化黄精、白溪豆腐……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其实家乡的发展正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热情奉献。娄底文旅可以因为一碗粉出圈,就在于它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增强了人们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而这正是“家国情”的体现,必将会激发我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为娄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圈起更多忠实“铁粉”,变“流量”为“留量”,助力娄底在现代化建设中出圈出彩。(廖永华)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