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华中
2025年春节,我顺应新趋势,反向迁徙。不让儿子几天之内匆忙辗转于京湘之间,我和先生到北京过年。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离开家乡异地过年。
来之前,我就在想,给北京的亲人朋友带点什么礼物呢?在首都,什么不能买到?司空见惯的物品自然没多大意义,我想带给他们的一定是某种情愫,能激荡内心的物品尚可。
丰富的物资享受成为日常,让食味也有了审美疲劳。而湖南的年味里,总有一种特别的腊香味,有一种红辣椒的过瘾,是百吃不厌的。这让我眼前一亮,礼物有形了——llds(辣腊滴是)。
四川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食味先从辣开始。辣萝卜条晒起来。白胖胖的萝卜从黄澄澄的土里不用嘿呦嘿呦就能拔出来,龙头下一冲,老水灵了。切成丝或丁,用簸箕摊在阳光下,真是肤白貌美啊!晒得七成干了,就开始用盆装起来,加盐,卤辣椒粉,放太阳底下继续晒。尽可能吸取阳光之精华,给辣萝卜条长长精气神,吃起来不但辣脆爽,还能得到辣萝卜条的灵魂滋养,岂不美哉!
在农村,进入腊月,做腊味是另一道风景。腊肉、腊肠、腊猪耳朵、辣牛肉、腊鱼、腊兔子……好一个腊味十足。既可以给年夜饭添彩,还可以在正月里招待来客,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给亲友一点,礼轻情意重,成了沟通感情的纽带。因为腊味方便保存,放在通风处挂起就好,因此特别受欢迎。我早早订购好猪肉就请家人帮忙。这可是八十多岁的老爸最自豪的一件事。他打破传统进行创新。之前直接熏烤的方式,要熏好多天,而且要守着,怕油滴到熏灰里面,可能会起火烧焦。他老人家先花半个月时间把肉擦盐风干,不急不躁不必时刻盯着。熏烤的时候,在大灶上架一口煮酒用的大锅,大锅里放好橘皮,撒上米,放上铁丝网,盖上大锅盖。然后往灶堂里猛烧柴火,锅红了,橘皮烧了,大米焦香薰腊肉,这样既环保安全,又省时省力,熏好的腊肉黄灿灿油淋淋,浓浓的腊味扑鼻而来。
当我把腊肉、辣萝卜条,外加麦酱、猪血粑粑打包快递到亲朋好友家,收到了各种花式赞美。而最打动人心的是,我们在北京一起吃饭聊天中,说到这些小小的家乡食物,他们就回忆起了童年的许多故事,脸上有幸福的笑容,有无尽的回味,还有深情地凝望。一个多年没回家乡过年的兄弟夹了一块腊肉放入口中,细嚼慢咽后,郑重其事地说:“就是这个味,我看见故乡了!”在场的大人,有几个跟着咽了咽口水,眼中格外明亮。
一片腊肉,一根辣萝卜条,原来不仅仅是普通的美食犒赏味蕾,更耐人寻味的是唤醒了故乡的记忆,安抚了异乡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