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国荣
当人们刚刚撩开2016年面纱的时候,我专程赶往长沙《山道弯弯》的作者谭谈老师的住处,将我撰写的第二本作品集《岁月如歌》书稿送到了他的面前,请他为我即将付梓出版的此书赐作一序。谭谈老师接过我这本长达24.5万字、近300页的作品集,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下来。如今,尽管9年已经过去,他的《唱好人生这首歌》(序一)和“文当化人,艺贵净心”的题词,仍然是我们从事文学创作的座右铭。
其实我和谭谈老师认识只是一面之交,就因为我是找矿的,他年轻时曾经是一个开矿的煤矿工人,彼此第一次见面时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那时,他在娄底挂职,创作的大作《山道弯弯》不仅在娄底影响之大,就是在省内乃至全国的文坛上,也是赫赫有名,想拜访一下大作家谭谈老师,请他指点一下我文学创作的迷津之路。作为当时文学创作才刚刚启蒙的我,也是我的日思梦想,并成了我当时迫切想见他的一块“心病”。
1998年5月,我在向《娄底日报》睌报版投送稿件时,同编辑老师龙卫东说了自己想拜访谭谈老师,拓展下文学创作的思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个星期日的上午,龙卫东老师打来电话告知,我投的稿件《小字辈也能挑大梁》在《娄底日报》睌报版刊登,并要我来他家(原娄底行署档案馆后)见一个我想要见的人。
我带着非常激动的心情,骑着我的永久牌单车,直奔龙卫东老师家里,没费多少周折就找到了住在一楼龙卫东老师的家。我刚进家门,龙卫东老师就给我介绍了坐在凳子上那时年已50出头的谭谈老师,竟然是他的亲舅舅。双方握过手后,我瞄了一下站在我跟前可敬的谭谈老师,怎么也看不出面前站着的是一位我非常崇拜的文学大师。从他的衣着打扮上,与一般的普通人没有两样。“朴素大方而又平易近人”,应该是对他最恰当的评价。当谭谈老师得知我是一个终年在大山里钻,常年在荒野里走的地质队员时,一种亲切之感油然而生。因为他作为一个曾经的煤矿工人,山野,是我们共同的伴侣,自然我们便有了共同的语言。当谭谈老师得知我是《山道弯弯》作品的崇拜者,而且还是一位爱好文学的业余作者时,鼓励我要坚持业余创作,把地质人风餐露宿、以山野为伴、天空当帐、大地当床的豪迈情怀展示出来,创作出更多有血有肉的作品,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人生,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
与君一席话,胜过十年书。26年前与谭谈老师的短暂交谈,特别是9年前冒昧邀请谭谈老师为我的《岁月如歌》作品集写序,使我的文学创作灵感很受激励,笔杆子也越加发奋,笔耕的收获也逐渐丰硕起来。以致后来数十年如一日,对文学的追求从未间断,在写作上一路耕耘,先后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作品4000多篇,公开出版了《岁月流韵》《岁月如歌》《岁月如梦》《永恒的记忆》等4本作品集,先后获得了中国地市报好新闻二等奖和湖南地市报好新闻一等奖,还有多项参赛作品获得了省部级和市级文学大奖。我也因此而成为湖南地质行业和娄底市内小有名气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