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娄底一小 葛娇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需持续探索新理念、新方法,使语文阅读教学在减负增效中焕发活力。通过系统化诵读经典、个性化因材施教以及创新性寓教于乐三大策略的综合运用,能够在“双减”背景下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等综合素质,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诵读经典;因材施教;寓教于乐;语文阅读教学;“双减”政策
一、引言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这渠道再穷的人也能走,不必为通行税伤神,这是何等节约的车,承载着人的灵魂。”——狄金森
“黄金非宝书为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广泛阅读、汲取精华,借鉴他人经验以指导自身实践,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长期担任班主任的经历,最初驱使我大量阅读的是孩子们旺盛的精力——我渴望在书中寻求慰藉与良方,寄望于大师笔下的教育境界能启迪我的工作。然而,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我逐渐明晰:阅读不应仅是装点教学言辞的工具,其核心价值在于如何在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石,对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意义重大。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新理念、新方法,落实“双减”政策,为学生成长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二、诵读经典,积淀底蕴
(一)诵读经典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心灵纯净,如同一张白纸。此时引导他们熟读国学经典,如同在其心田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经典著作蕴含丰富的人生智慧与道德准则,能启迪思维,涵养品德。
(二)具体实施方法
依据学生年级特点,分层安排诵读内容:一年级诵读《孝弟三百千》,启蒙孝亲敬长之道;二年级诵读《唐诗三百首》,感受诗歌韵律之美;三年级诵读《论语》,领悟儒家思想精髓;四年级诵读《唐诗宋词》,提升诗词鉴赏能力;五年级诵读《诗经》,了解古代诗歌源流;六年级则综合诵读经典名句,全面回顾总结传统文化。每日语文课前五分钟,成为学生沉浸经典的专属时光。教室里传出的朗朗书声,是穿越时空最动听的乐章。
三、因材施教,百花齐放
(一)曾国藩教育理念的启示
我的家乡双峰荷叶孕育了晚清名臣曾国藩,其教育理念对我影响深远。曾国藩善于根据子女的年龄、特长、身份差异,施以不同教育方法。长子曾纪泽“记性差但悟性佳”,曾国藩不强求背诵,只要求读懂:“读书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并总结出适合他的“看、读、写、作”之法,助其打下扎实国学根基。次子曾纪鸿“聪明过人,悟性好”,曾国藩却敏锐察觉其兴趣与潜力不在科举八股,而在于科技算学,遂引导其钻研,终成卓有成就的数学家。曾国藩的实践深刻启示我们:教育应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方能充分发掘学生潜能。
(二)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我积极践行因材施教理念:对背诵能力强的学生,鼓励其背诵积累;对背诵困难者,则要求其进行摘抄精读。除教材外,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名著,拓宽视野。同时,我注重多维度育人:带领学生走进自然,感受生活之美;开展“无人监考”实验,培养自律品质;营造“书声琅琅”的晨读氛围与“鸦雀无声”的自习环境。此外,通过“读书角”、“绘本讲堂”等活动,激发阅读兴趣,培养思辨能力。学生获奖时,倡导家长以书籍作为奖励;当学生课堂分心,则巧妙运用国学故事、多媒体阅读等方式引导其领悟道理,重燃学习热情。
四、寓教于乐,开拓思维
(一)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优势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多媒体课件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支撑。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多媒体,不仅丰富了手段、优化了结构,更拓宽了学生知识面,提升了教学效率。例如,在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中,利用“蓝猫”动画课件,通过移动拼音卡片、玩“找朋友”游戏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知识。同时,运用希沃传屏技术,即时展示学生用彩泥创作的声母创意画,肯定成果,激发兴趣。
(二)课后补白与课外延伸
语文阅读教学不应止步于文本分析,更需引导学生进行“课后补白”与联想创新。鼓励学生结合网络查询、生活积累,畅谈所知,实现课外延伸与超文本阅读。这为学生思维拓展提供了更广阔的时空,引导他们不仅从书本中明理,更能走向广阔的生活天地,拓宽阅读面,深化思维品质。
五、结论
在“双减”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呼唤持续的创新与实践。通过系统化的“诵读经典”积淀文化底蕴,基于学情的“因材施教”激发个体潜能,以及富有创意的“寓教于乐”开拓思维疆界,我们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其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让我们浸润书香滋养心灵,沐浴书香提升修养,与书同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石。
总之,身为语文教师,我们需不断学习探索,将新理念、新方法融入教学实践,为学生的成长发展贡献力量。在“双减”政策指引下,努力让语文阅读教学焕发更多彩的活力,使学生在轻松、高效、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