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一份授权放权清单,将投资决策权归还给企业,大大提升企业投资决策效率;一支20亿元的产业基金,撬动高科技企业跨越千里落户湘中;一座“人才超市”,精准匹配千名技术骨干……
这一系列成效,来自于市国资委紧扣“服务者”定位,因地制宜、因企施策,重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提质、推动产业向“新”转型。2024年末快报数据显示:8户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达687.66亿元,较上一年同比增长11.67%;净资产为214.28亿元,同比增长8.92%;净资产收益率达到2.4%,这一指标在全省各市州监管企业中排名第二,显示出良好的经营效益。
产业与资本“携手并进”
去年,作为“材料谷”首个基金招商项目的深圳扑浪量子半导体公司,最终选址落户娄底经开区,得益于一支“小而精”的基金强势出击——市兴娄产业投资基金,是由市创发集团下属湖南昆石基金与湖南兴湘集团联合设立的基金,组建规模达20亿元(首期规模2亿元)。
我市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和特色产业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加大投资,在资本加持下,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市城发集团全年承建、谋划基础设施及经营性项目26个,获批政策资金补助2.071亿元,完成投资28.37亿元;代建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广医一院娄底医院项目,提前56天全面完成57万立方米场平工程、1000根桩基工程,6个月全面实现26万平方米的主体建筑封顶,获评优秀省重点建设项目;城钢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项目成功取得工信部牌照,全链条供应废钢、煤、铁矿石等材料近80万吨,实现营收14亿元。
技术转化“破茧成蝶”
去年10月16日,市“三电”产业联合创新研究中心揭牌。该中心由创发集团与中南大学共同组建,旨在深化本土企业与高校在关键技术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线转化,将有力推动娄底企业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我市深化校企联动机制,与3所高校进行校企合作,开展研学4000人次,积极拓展低空经济新业态。依托桥头河机场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区位优势,打造低空综合交通枢纽,积极推进通航产业建设,吸引了多家通航企业入驻,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逐步完善。
精准服务构筑“企业暖巢”
“三张清单”划清权责——接连出台的市国资委监管事项清单、重点监管事项负面清单、授权放权事项清单,厘清出资人权责边界,将投资决策权归还企业,同时为融资担保、资产交易明确规范和范围。
主业聚焦“瘦身健体”——出台《娄底市国资委监管企业主责主业管理办法》,重新核定市属国企主业辅业,开展专业化整合,进一步优化资本配置,推动国有资本向主业实业集中。
分类考核精准施策——修订《娄底市国资委监管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一企一策”“一业一策”分类考核,让企业轻装上阵,引导企业各展所长、争当不同赛道的“尖子生”。
“金融超市”量身服务:通过“金融超市”平台,企业一键获取各类政策,实时发布融资需求,精准匹配信贷产品,快速获得线上融资。平台现已入驻金融机构27家,入驻企业6.76万户,上线金融产品235款,累计授信557.77亿元,累计放款474.4亿元。
市国资委持续优化监管,以精准高效的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在产业布局上,我市国资力量聚焦“材料谷”战略,成立娄底市铁投发展有限公司,加快推进“材料谷”铁路专用线建设;组建娄底市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参与推动“数字娄底”建设;投资2610万元布局半导体高分子材料、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同时,吸引了家用类电机行业领军企业——佛山市绿智电机设备有限公司快速入驻,投资成立娄底三电金属实业有限公司,落子年产1000万台高效电机及配件数智化工厂项目,预计年销售收入超20亿元。(姚昕玥 张滔 刘琼 潘金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