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5年08月21日> > 第2版 > 新闻内容
历时5年义务整理手艺暗语 急中生智杀掉“庆老管”(鬼子)成为亮眼章节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1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讯 经过将近5年时间的收集整理,可以铭记当地篾匠行业的《苗田篾匠斩句》在8月中旬终于印刷成册。谢贵欢也因此松了一口气。

  苗田村位于冷水江市的西南部,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带,村子前后都是茂密的竹林,村里人世世代代依靠编制箩筐这一手艺为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该村百分之八十的成年男丁都从事篾匠活。“坟山底下一口井(当地念“讲”),子子孙孙出篾匠。”说的就是当地篾匠盛行的状况。

  为了外出上门干活有效保护自身安全,大约从清朝同治年间开始,这里的篾匠师傅开始用暗语(当地人称作斩句)交流。比如:篾匠念做“千姓脑壳”、大米念做“擂丝”、酒念做“滴象”、头部念做“龙头花”、二念做“北海”、吃喝念做“嚼”、下雨念做“甩流淋”、鬼(子)念做“庆老管”等。据不完全统计,苗田篾匠斩句常用的词语有500个左右,为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方便。更为重要的是,应用篾匠斩句痛杀日本鬼子的英雄故事,被传为美谈。

  1945年4月11日,日军先遣队116师团109联队从邵阳潜入新化境内。日军第47军团131联队及配属师团第1大队共4000多人,由联队队长重广三马率领,经双峰永丰进入冷水江、新化。他们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当时谢贵欢的父亲谢圣黄年仅15岁,血气方刚,正在新化洋溪做篾活。他痛恨日本鬼子的残酷暴行,很想亲手杀掉几个。但一个人势单力薄,必须找个帮手。“我父亲见东家年轻力壮又讲义气,便悄悄征求他的意见。不料两人一拍即合,决定择机行动。为了避免消息外泄尤其要防止被汉奸知道,于是就破例传授给东家急用的篾匠斩句。”谢贵欢回忆道。

  4月20日下午,天下大雨,一队日军进入谢圣黄所在院落,两人一组分头挨家挨户搜抢,东家一家人非常害怕。此时谢圣黄与东家商量如何行动。

  东家:千姓脑壳,庆老管来嘎哩,何里咯搞?(篾匠师傅,鬼子来了,怎么做?)

  谢圣黄:长五,莫慌,外面甩流淋嗯好踩,先把蚕嘎几、老二宝藏到罩更后的筒更堆里,然后嚼几口滴象壮蒙子。(老板,不要慌乱,外面下雨不好逃跑。先将小孩、老人藏到屋后面的箩筐堆里,然后喝几口酒壮胆。)

  东家做好了准备工作。

  东家:果子何里咯搞?(下一步怎么做?)

  谢圣黄:嗯拿台弯更,我拿台王更,一边一个躲到大门背滴,点庆老管进嘎大门门槛后,从几哩背滴一个剁休一个。(你拿大柴刀,我拿大篾刀,一边一个人躲到大门后面,等鬼子进了大门门槛后,从他们背后每人杀死一个。)

  两人持刀躲好后,谢圣黄负责望风。

  东家:庆老管来了喃?(鬼子来了吗?)谢圣黄:来嘎哩。(来了。)

  东家:几个?谢圣黄:北海。(两个。)

  当两个日本鬼子刚跨过门槛进到厅屋时,谢圣黄与东家同时从大门后一跃而出,将两个鬼子砍死,并迅速将尸体拖至杂屋掩盖。这一系列行动,邻居都不知道。

  进入二十一世纪,农业机械被普遍推广,箩筐用量越来越少,篾匠也没有了市场,斩句面临消亡。从2020年起,在工商银行工作的谢贵欢与其他几位热心人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走访健在的老篾匠、周边村民,收集、整理、编撰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苗田篾匠斩句》。为了让利用斩句抗日的内容更加全面客观,谢贵欢前期做了大量的采访调研。《苗田篾匠斩句》详细记载了谢圣黄的抗日故事,并成为其中充满正义的亮眼章节。

  今天的苗田村,有的村民利用离城区近的优势进城务工经商,有的看中了本村的山水资源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业。全村新房林立,一派农村新气象。

  接下来,谢贵欢还将把《苗田篾匠斩句》赠送给档案、党史、社科等部门收藏,进一步完善相关内容,争取把苗田篾匠斩句申报成非遗项目。“这个册子既记录了我们先人的智慧和勇敢,更重要的是我们把老祖宗的东西保存好,再有庆老管(鬼子)来犯,也许还能用得上。”(谢昕华)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