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娄底市环卫处,徐赛煜应是一个传奇的存在。当年这位从象牙塔走出,从绿色军营走来,再投身到环卫战线的青年,在垃圾堆中摸爬滚打,一晃就是14年。14年来,他始终以严谨的工作态度、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砥砺匠心,赢得了广泛赞誉。
△徐赛煜在检查垃圾处理中心水处理设备
△徐赛煜在了解硝化池生化情况
设备维护实干家
2006年,当时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上大三的徐赛煜,投笔从戎,在部队他表现突出,是优秀士兵,得过嘉奖,还入了党,两年后,满怀报国热忱的他因为超龄痛失上军校机会,退伍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学业。
2011年5月,他被安置分配到市环卫处生活垃圾中转站。中转站是垃圾处理的中枢,当时中心城区每天所产生的300多吨生活垃圾都要先经过这里压缩后再转运去填埋场,可见压缩运转设备维护多么重要。“当时中转站还没配备专业设备人员,说让我顶一下”,没想到徐赛煜这一顶就是10年。徐赛煜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与设备管理风马牛不相及,一切必须从零开始。他接手后,发现技术资料不全,设备故障频发,月均高达12次以上,严重耽误和影响工作周期。为找出问题症结,他放弃休息,利用深夜停机时间对设备线路进行全面清理。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扎进垃圾堆清查,只见蛆虫蠕动、蚊蝇飞舞,他躺在垃圾堆上,仰着头,一个线头一个线头清理,垃圾渗出的臭水没到耳根,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一呆就是7个小时,此后这样的工作成了他的常态。还有一次,他下到垃圾堆中,当他打开尾门的时候,一股强大沼气直冲而来,刺痛得鼻子直冒眼泪,经此一遭,他的嗅觉严重受损。
在全面掌握情况后,徐赛煜加紧绘制线路图,经他手绘制的系统设备结构图达20余册,他摸索出了关键部件维护周期数据,创新推行“日间保运转、夜间精维修”模式,将设备故障降至月均3次以下,有效保障了城区垃圾转运动脉畅通。
循环利用好能手
中转站的设备每天都要运转,维修和更新的支出自然是笔不小费用。徐赛煜是个有心的人,通过刻苦钻研掌握设备性能之后,他就在想如何通过自主力量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延长使用周期、达到节约费用开支的目的。“环卫部门本来经费就紧张,也是本着能省一点是一点的原则”,徐赛煜说,垃圾压缩设备的高压泵在高温及腐蚀环境下极易损坏,换一台要数千元,以前换下来的高压泵一般直接报废处理。徐赛煜接手后,就把换下来的泵留下来,找出完好零件,等下次又有换下来的泵再依例处理,最终巧用废弃配件拼装出自制的高压泵,“土办法”让旧泵恢复如常,为单位节约了大量维修资金。
2018年夏天,中转站服役于2008年的垃圾压缩设备出了个程序方面的故障,必须请原厂家来人排除。厂方技术人员本来对这样的老旧设备还在使用感到非常惊讶,当检查后看到徐赛煜经手维护的设备运行稳定、性能优良,禁不住对其专业水准和维修质量啧啧称赞,称他是从垃圾堆里走出的“技术专家”。
安全运行“守护员”
2021年,徐赛煜被提任为垃圾处理中心副主任,分管安全工作。垃圾处理中心负责接纳娄底中心城区和涟源城区的生活垃圾,日均接纳超900吨,填埋库区现有多年累积垃圾达230万吨。这对徐赛煜来说,犹如站在一座火山上,“面对污水处理、沼气发电、餐厨处理等多领域挑战,我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心态,才能把安全工作管好”。正是这种紧张和压力,促使他对待每项工作必须心细如麻、心中有数。
2022年,污水系统原运营团队突然撤离,导致渗沥液处理站濒临瘫痪、生化系统崩溃。徐赛煜临危受命,带领同事昼夜攻关,迅速摸清系统机理,创新提出“好氧菌培育与反硝化检修同步推进”方案,将生化调试周期缩短15天。2024年4月,娄底特大暴雨突袭,一小时倾注雨量超50mm,徐赛煜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摸排雨情,巡至调节池时,一旁山体突然垮塌,排洪通道被堵,千钧一发之际,他临危不惧,迅速开挖临时排洪渠,并身先士卒徒手封堵调节池周边裂隙,成功化解危机,确保了调节池安全度汛。
2024年,徐赛煜到中心一家特许企业开展例行安全检查,在阳光下发现沼气柜附近空气有细微水波纹样晃动,感到异常,精准预判并成功处置一起重大沼气泄漏隐患,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燃爆事故。还有一次,他在日常巡查中,从一片很细小的草地异常枯萎现象发现端倪,通过专业研判,及时发现并上报垃圾坝区污水渗漏重大隐患,推动政府启动应急修复,成功预防了溃坝风险的发生。
在同事眼中,徐赛煜是一个“工作服常沾油污、胡子拉碴、不修边幅”的人,跟一个血气方刚的形象不太相搭。在妻子眼中,徐赛煜是一个不太着家的人,虽然工作地点离家只有20多公里,但因时常以安全为念,家反而成了他逗留的驿站。正是这个与垃圾朝夕相伴的人,以对洁美的执着追求,承载着对这座城市最深情的守护。(汪伯雄 谢昕华 赵济昆 肖利兴 左琼 朱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