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工商大学国际商学院 邱玥婷
当RPA机器人取代手工记账、AI模型生成财务报表成为行业常态,会计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正重塑着行业生态。但广道数字连续6年半通过技术手段伪造审计函证闭环、虚增营收超九成的案例,却撕开了技术赋能下的伦理裂痕。在数据成为核心生产要素的今天,如何防范技术滥用引发的安全风险、公平缺失与隐私泄露?党性中的诚信为本、遵纪守法的核心要义,恰是数字财会“技术向善”的根本遵循。
诚信为本是数字时代的会计灵魂。手工账时代的“不做假账”已升级为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真实性坚守:在AI生成预测报表时,主动核查数据来源合规性而非盲目采信;发现算法输出异常时,追溯模型逻辑,而非以系统出问题为由甩锅;面对利益诱惑时,坚决拒绝篡改电子凭证、伪造数据痕迹的要求。广道数字案中,财务负责人参与造假终遭终身市场禁入的结局,从反面印证了诚信不仅是道德义务,更是职业生存的底线。这种诚信与党性要求的“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一脉相承,确保会计数据成为决策依据的可靠依仗。
遵纪守法是技术应用的边界护栏。数字会计的纪律性既体现为对法规制度的遵守,更表现为对技术权限的敬畏:严格执行“机器人初审—人工复核—系统留痕”的内控流程,杜绝权限集中导致的操作风险;遵循数据分级分类标准,对核心财务数据实施加密存储与访问溯源;主动学习《数据安全法》等新规,确保技术操作始终在合规框架内。财政部在《软件规范》中明确要求会计软件具备数据加密、操作留痕功能,本质上正是将纪律要求嵌入技术架构,与党性“不越红线、不碰底线”的要求形成制度呼应。
作为亲历技术变革的一名会计专业学生,我们深刻认识到,数字财会的未来不在于技术取代人,而在于人用品格驾驭技术。这种平衡需要个人、学校与行业形成合力,也需要党性多年如一日的加持。
个人层面应构建“技术+党性”的双维能力。在学习Python、财务AI等硬技能的同时,更要通过剖析广道数字造假案等案例,筑牢诚信防线;在实训中主动践行“数据加密、异常核查”等纪律要求,将“技术依赖但不盲从”内化为职业习惯。这正如思政课所强调的,党性修养需融入日常,会计诚信也应渗透到每一次数据处理中。
学校教育需强化“伦理+技术”的融合培养。可将《会计伦理》与《会计信息化》课程深度衔接,结合算法偏见、数据泄露等真实案例设计辩论课题;在实训系统中增设“伦理考核模块”,对违规操作直接扣分,让纪律意识具象化。
行业层面应搭建“制度+技术”的双重保障。一方面推广电子函证、区块链存证等技术手段,从源头遏制造假空间;另一方面可借鉴财政部规范要求,推动财务软件内置“伦理开关”,对异常数据处理自动预警。更重要的是建立“技术伦理审计”机制,将算法公平性、数据安全性纳入会计监督体系,让技术始终行走在向善轨道。
数字浪潮下的会计转型,既是技术迭代的赛道,更是价值坚守的考场。党性中的诚信与纪律,为财会行业的未来发展校准了技术发展的方向——不是追求数字化、智慧化的极致效率,而是实现“技术精准+真实诚信”的更高目标。作为未来的财务人,我们终将手握代码、心怀准则,让数字财会在党性指引下,真正成为守护经济秩序的“智慧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