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5年10月16日> > 第3版 > 新闻内容
新化县土坪村:执“民族团结”之笔 绘各民族同心画卷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6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近年来,我们的村容村貌、村民收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山同脉,水同源,心同心,人同乐……”走进新化县天门乡土坪村,村民们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

  土坪村地处雪峰山脉深处,是一座苗、瑶、汉三族聚居的千年古村落,其中少数民族占比31%(苗族134人、瑶族356人)。近年来,土坪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生态、民族、文化等资源优势,通过创新治理、发展产业、弘扬文化,走出了一条“以治促和、以旅富民、以文化人”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打造出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示范样板,先后获“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等16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

 

  △新化县天门乡土坪村全景

 

  △民宿业主接受采访

 

  △民族舞蹈展示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市县乡村共同启动土坪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善治筑基 织就民族团结锦绣图

  “在我们村里,基本上没有任何争吵和纷争,我们的团结、和谐让人感到无比钦佩。”今年71岁的廖作奎有感而发。他是一个老党员,在村里生活了辈子,见证了土坪村的一切。“以前,我们这里不通公路,交通、信息闭塞,经济也相对落后……”

  廖作奎说,“痛定生痛”的土坪村开始“刮骨疗毒”,落实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创新“联动治理”模式,组建由退休干部、乡友、党员共同组成的乡友调解委员会,充分发挥他们熟悉村情、威望较高的独特优势,及时化解各族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促进民族团结、邻里和睦。苗族向家与廖家世代比邻而居,因宅基地之争发生激烈纠纷。乡友调解委员会得知情况后,多次实地勘察测量土地边界,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加以劝说。经过多轮调解,两家逐渐解开心结,重归于好。自成立以来,乡友调解委员会化解矛盾纠纷30余起,成功实现“矛盾不出村、问题不上交”。法治准星与德治温度精准对焦,土坪村综治调查连续五年位列县级前10,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在制度建构层面,土坪村创新打造法治、自治与德治相结合的“三维治理矩阵”:修订28条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在法治框架下夯实自治基础,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投入300万元建设民族文化广场,修缮传统民居30余栋,常态化开展民俗展演,举办“民族团结进步行”等活动,借文化建设凝聚德治共识……在土坪村,各族群众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织就了一幅美美与共的民族团结锦绣图。

  产业赋能 谱写共同富裕协奏曲

  “我现在承包这个民宿,进入暑期以来,每天都是客满,在8月份还要提前预定……”陈敏益是个汉族姑娘,在别人牵线搭桥下,嫁到了土坪苗家,她不仅是新化山歌的传承人,更是民宿老板,“现在我的民宿基本上稳定了,我们家人正在商量,准备搞一些特色创业,比如种植黄精等……”

  和陈敏益一样,许多村民正在摩拳擦掌,为此,土坪村顺势而为,在产业培育中,独创“三维联动”机制:党组织统筹搭建平台,乡贤资本注入发展动能,村民众筹共享改革红利。立足当地独特的生态优势,土坪村引进社会资本1.4亿元建设文旅项目,整合3500亩土地发展有机农业,“中国寒茶”获得欧盟有机认证,产品远销欧美国家;整合4850亩山地资源建成雅天门景区、黄金谷户外主题公园,开发玻璃桥、飞拉达等体验项目,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同时,培育“文旅+农业+康养”产业链,建成800亩高山有机蔬菜基地,打造月光瑶等40余家特色民宿,引导开发“瑶族长桌宴”等特色餐饮,带动就业300余人,人均增收1.2万元。

  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针对村里的困难家庭,土坪村开展重点帮扶。瑶族户易竹清家庭经济困难,村里为其提供专业茶叶种植技术培训,安排其到茶园工作,安排其妻廖桃秀负责后勤与民宿接待。易竹清的儿子易宇参加村里组织的茶叶加工培训后,制茶技艺突飞猛进,在2024年荣获新化县“五一”劳动奖章。一家人凭借稳定就业,年收入超15万元,生活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2024年,村集体产业增收12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万元,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富民之路。

  文化铸魂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土坪村墨香国学文化园的飞檐下,跨越海峡的文化对话频频上演。2024年,台湾同胞李岚岚眼含热泪观赏完《夜画瑶峒》民俗演出后,情不自禁发出“血浓于水”的感慨。她一边赞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边热情邀请演艺队赴台交流。2023年至2024年,墨香国学文化园连续承办娄底市对台联谊交流活动,接待200余名台湾同胞,增进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与民族情感。近年来,土坪村组建非遗宣讲团,深入挖掘苗、瑶、汉三族传统文化资源,开办梅山武术、瑶歌等公益课,以文化铸魂,持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此同时,土坪村独具匠心打造“三位一体”宣教矩阵:线上依托“学习强国”等平台开展民族政策学习,覆盖1500余人次;线下以文化广场等载体,开展民俗节目展演活动,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弘扬互助新风,延续文明薪火,设立关爱助学基金,4年来累计资助贫困学生50余人。

  如今的土坪村,村域经济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项国家级非遗在此重生,3个省级文旅品牌于此绽放。这个曾经深藏大山的古老村落,正以“治理创新+产业融合+文化传承”的三维发展模式,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书写着鲜活注脚。

  “既要低头走路,又要抬头看路,我们今天的发展来之不容,我们会一步一个脚印,向着描绘的蓝图稳步前行。”村支书廖朝霞对于该村的发展踌躇满志!(王璨琛 王友专 李赛妮 张勇)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