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光明
在湖南教育史上,张干与省立六中(邵阳一中前身)的交集,是一段镌刻着战火与坚守的特殊记忆。1941年,张干这位曾任湖南一师校长的教育家接掌省立六中,直至1949年卸任,八年任期内,他以“教育救国”为信念,在山河破碎的年代里,为这所学校注入了坚韧的灵魂,尤其1944年迁校新化的战时办学经历,更成为三湘教育史上的一段传奇。
烽火中接掌校印
1941年,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湖南教育界深陷困境,55岁的张干受命担任湖南省立六中校长。这位曾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校长的教育家,在全校大会上提出“培养学生爱国家爱民族之信心,实践勤劳节俭之生活,启发互助服务之精神,俾成为文武合一之人才,以备抗战建国之用”的办学宗旨,为乱世中的学校定下育人方向。
当时,省立六中常因日军空袭停课。张干上任后,加固校舍防空设施,调整课程表,将文化课与军事训练、劳动课结合。他还带领师生开垦荒地种蔬菜,以“一粥一饭当思抗战艰难”践行勤劳节俭理念,保障学业的同时锻炼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
迁徙中的办学坚守
1944年,豫湘桂战役爆发,邵阳危在旦夕。58岁的张干力排众议,决定将学校迁至新化山区的故乡黄土坳(今新邵坪上镇黄土村)。他规划路线,将师生分三队徒步迁徙,自己拄杖带队前行,遇险阻时帮学生扛行李、教防滑方法。
抵达黄土坳后,师生借用宗祠和废弃民房办学,用土坯木板搭建课桌,教师油灯下手抄教材授课。为分散风险,张干又将部分师生安置在十余里外的白宁村,形成“一校两点”格局,他每周往返检查教学。在此期间,“文武合一”理念深入实践:国文课结合时局讲家国大义,数学课联系战时生活实例,军事训练教授实用技能。师生同吃同住,课余讨论抗战形势,张干常以“枪炮毁不了知识”激励众人,让学生深刻理解读书的意义。
护校之战的生死考验
1945年4月湘西会战期间,日军一部突袭黄土坳附近。正在白宁的张干策马赶回,沉着部署疏散:带学生向深山转移,掩埋或携带教具课本,保护教学档案。在他指挥下,年幼学生由教师背负,男学生搀扶女生,重要资料藏于山洞。日军侵犯黄土坳时已空无一人,三天后日军退去,师生及物资完好无损,此次零伤亡疏散被省教育厅誉为“战时护校之典范”,获百石救济粮嘉奖。
文脉延续与精神传承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张干在庆祝时宣告“守住了学校,更守住了读书人的骨气”。1946年春,学校迁回邵阳受损原址,他带领师生修缮房屋校舍、召回离散者,在废墟上重建实验室时誓言“战争毁不了办教育的决心”。当年秋季便恢复战前规模,因声望吸引各地学生报考。1949年张干卸任时,省立六中已成知名中学,培养出许多革命者与建设者,“爱国、勤俭、笃学、笃行”校风延续至今。
张干执掌省立六中的八年,是烽火中的教育史诗。他以远见锚定方向,以坚韧守护文脉,以赤诚播撒家国情怀。如今,邵阳市第一中学校史馆里的手抄课本与办学手稿,仍诉说着那段“弦歌不辍于战火,教育不忘乎救国”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