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9年03月28日> > 第2版 > 新闻内容
大山里的“红薯加工能手”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28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编者按:为了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娄底落地见效的15条具体措施》,市精神文明委《关于开展争创“娄底乡村好人家”活动的通知》的文件精神,从去年底开始,经过各县市区推荐,市广播电视台组织多路记者先后深入娄星区、冷水江、涟源、双峰、新化等县市区,对“勤劳致富、勤俭持家、家庭和睦、讲究卫生、通情达理、友亲睦邻”的“娄底乡村好人家”候选家庭进行了深入的采访和挖掘。从本期开始,根据市文明办、市广播电视台统一安排,本报将携手台属各媒体连续推出《娄底市首届“寻找娄底乡村好人家”》候选家庭的报道,动员广大农户深入开展互比互评,互争互创,形成比学赶超,争做“乡村好人家”的新热潮,调动千家万户参与“争创”的积极性,以崭新的面貌投入到乡村振兴中去。

 

  (红薯加工能手黄国军和妻子李金花)

 

  好人家档案

  姓名:黄国军 李金花

  家庭住址:娄星区双江乡万家村

  主要事迹:黄国军和李金花夫妇多年来孝敬父母,友善邻里,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好评。同时,他们还是村里的“红薯加工能手”,在夫妻二人的带领下,全村投入到红薯加工产业,让许多村民脱贫致富。

 

  毫不起眼的红薯,却能带来年入20万元的利润,这样的奇迹就发生在娄星区双江乡的大山里。记者驱车赶到了万家村,见到了村里的红薯加工能手黄国军和他的妻子李金花,他们聊起了与红薯的缘分。

  “很香啊,这是在烘焙红薯皮吗?”当记者步入黄国军家门口时,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气息,香气正是来自烘焙箱里。面对记者的提问,黄国军乐呵呵地说:“最近老下雨,没有太阳帮忙,我们只能靠这个烘焙房制作红薯皮了。”

  黄国军和李金花谈起与红薯的结缘,还得从深处大山的万家村地理位置说起。过去,万家村受限于山区的环境因素,村民们的收入往往只能依靠养牛、养羊等来源,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成为奢望,许多村民挣扎在贫困线上。黄国军当了23年的万家村村干部,从1999年担任村支书以来,就一直为村里能早日脱贫摘帽四处寻找合适的产业,他回忆当时的情形:“我当时四处求人,为村里的建设寻找资金。求得多了,一直想着要是村里有自己的产业就好,我也不要这样奔波了。”

  “贫困村要脱贫必须要有自己的产业。”这是黄国军的心愿,而这个心愿直到他卸任村支书才终于实现了,这个产业就是红薯。黄国军告诉记者:“山里很多东西不好种,但是红薯却适合,而且现在城里人都追求健康,红薯可是如今流行的健康食品。”

  黄国军盯上了不起眼的红薯,他和妻子率先在村里种植,然后又亲手加工成利于运输和食用的红薯皮,先在亲戚朋友之间尝试着销售。没想到,黄国军的红薯皮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很多人慕名前来购买,第一年的销售收入就非常可观了。

  2015年,黄国军看着自己制作的红薯皮一炮而红,那是喜在心里,他决定带领村民们一起做大红薯产业。当他把这个想法向村民们推出来后,也有部分人提出了质疑。黄国军并未强求,而是把这部分村民的田地租了过来,将自己的红薯产业规模扩大了。最终,万家村4个组都种上了红薯,并且各自分工加工成红薯皮、红薯粉等不同产品,以供应市场的不同需求。

  “我们每年种8、9万斤红薯,红薯成熟后,挖回来要赶着加工,经常要从下午4点多钟忙到晚上11点多钟。”李金花讲述红薯皮加工的辛苦。一分汗水一分收获,黄国军和李金花的辛苦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据他们粗略的计算,每年依靠销售红薯皮的收入可达到20多万元。正是在黄国军和李金花的带领下,万家村15户贫困户通过红薯产业脱贫,村里的红薯也成为特色产业,成功举办过红薯节。

  如今,黄国军和李金花看着红薯皮的生意越做越大了,他们特意购买了一套加工设备,不再单纯地依靠自然晾晒。作为村里唯一一套红薯加工的设备,自然也吸引了村民们的注意。村民吴月丽就经常来麻烦黄国军和李金花,她说:“天气不好的时候,家里的红薯长时间收藏会烂了,所以每次都拿到黄支书家来,他们俩口子每次都是二话不说,宁愿把自己的红薯皮搬出去,都要先给我家的做好,我们特别感激。”吴月丽却不知道,黄国军一家为了帮村民,自家的红薯却烂了很多。

  小小红薯却开创了小山村的美好未来,黄国军和李金花俩口子在万家村是有口皆碑,熟悉村里情况的村干部范早说:“黄国军和李金花带领村民们共同致富,和睦的家庭起到了非常好的榜样作用,他们是名副其实的乡村好人家。”(肖鹄)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