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杰伟
文学作品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成为公共记忆的越来越少。有人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归之于大众消费方式的多元化。这当然是原因,但只是外部原因。而内部原因在于,文学作品是否写出了人民性。
文学作品的人民性是与生俱来的。人民性是文学的灵魂,失去了人民群众的参与,文学就失去了意义。
我国最早的文学作品集是《诗经》,诗经里面的《风》即“国风”,是官方采集的民歌歌词,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最高。《雅》、《颂》是贵族文人仿风之作。楚辞是王权体系下正统文学的发韧,由于缺乏人民性,只是作为一个文学符号被保存下来。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成为贵族的文字游戏,语言华丽、争奇斗艳,但与老百姓无甚关系。直到唐朝,韩愈发起古文运动,文起八代之衰。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特别反对有文采而内容荒谬的作品,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重视写真情实感,这个运动一直延续到宋朝。唐宋古文运动把文学的人民性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明清小说出现,俚语俗言进入文学作品,文学才真正为人民大众所接受。四大名著、“三言两拍”、《金瓶梅》等都成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
五四”以来,白话文兴起,普通老百姓不但能看,而且还能写。但可惜的是白话文之后的文学观念与理论,几乎全是照搬西方的。文学的人民性成为了一个泡影。
文学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性”的实现,是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从此,文学作品的主人公由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变为劳动人民。作家坚持为人民大众、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开展了大规模群众性文艺活动,创作出一大批适应抗战需要、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比如大型新歌剧《白毛女》,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讲话”精神一直影响到现在。
不容否定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学出现过短时期的繁荣。但依照西方文艺理论创作出的所谓“纯文学”,或许并不符合中国人的阅读趣味。文学的繁荣与乱象并生。文学很快就被边缘化了。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系列讲话精神,深刻回答了文艺与时代、文艺与人民、文艺与价值观等重要问题。新时代是一个需要文学巨匠的时代,也一定会产生文学巨匠。但只有扎根人民之中,写出了文学的人民性的作品,才能成为划时代的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