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夫妇与杜长初袁翠莲夫妇(中)于2018年合影)
3月28日,涟源市金石镇小湄村的一座新式农舍前,一溜停放着十几辆小轿车,花炮不断、锣鼓齐鸣。来自涟源市民政局、金石镇民政室的领导干部以及当地村干村民、远近亲朋戚友等数百人,聚集于此,为百岁寿星杜长初先生祝寿,并送上祝福。
杜老先生身着花色唐装,被众人簇拥着,整个屋场充满着欢声笑语。许是想沾点老先生的喜气,来宾们争相与老人合影,老先生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幸福的笑容。
杜长初老人是金石镇的第13位百岁寿星,在男性寿星中排第二。因为他长寿且健康,人们尊称他为男性寿星之王。杜老先生一生育有三男四女,晚辈们如今分布在工、农、商、医、学等各条战线学习和工作。
老人的日子是先苦后甜。他11岁时就要担炭赚钱贴补家用。长大后当过七年长工,曾被国民党多次抓壮丁,死里逃生。解放后,搭帮共产党分得田土,他才能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作。
长期的体力劳动,老人不仅农活样样是把好手,同时也练就了一身钢筋铁骨的体格,哪怕年近百岁时,仍与老伴一起栽种瓜果蔬菜,喂养鸡鸭。生活完全能够自理,不用晚辈操心。
老人还很有个性,为了不增加晚辈的负担,老人一直拒绝与儿孙们同住,而是老俩口相依相伴。
结合老人的一辈子的生活,有几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一是夫妻恩爱感情好。杜长初老人与妻子袁翠莲结伴70多年,相依相扶,互敬互爱,同耕同种。忙时,俩老常常带上箢箕、锄头一起在地里栽瓜种豆;闲时,则各拿一把竹椅坐在门前晒晒太阳,追赶鸡鸭。雨天不好出门,俩老就坐厅堂,说典故,忆往事。
二是生活俭朴,饮食清淡,从不挑食。老人常年食用的基本上都是自家栽种的不使用农药化肥的自产蔬菜瓜果,而且老人还特爱吃红薯、玉米、土豆等杂粮,不挑食。
三是晚辈们很孝顺,老人精神上没有负担。儿女们没有一个把老人当负担,而是争相劝说老人去自家照顾赡养。孙辈们有在广州安了家的,也邀请老人前去。因为老人不愿和晚辈一起住,大家只好常常电话问候,托人带钱带物。看到晚辈的孝心,老人是笑在脸上,甜在心里。特别是老人的小女儿杜晚姑,因为在涟源市人民医院工作,工作的性质使她更懂照料、陪伴对父母健康的重要性,便常利用工作之余,给父母讲养生保健常识,生活上对父母关心体贴入微。母亲袁翠莲去年不小心摔伤了,在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杜晚姑一直细心护理,陪伴左右,真正成为了“父母的小棉袄”。
除了生活上的小细节之外,也许一家人的和睦相扶,才是老人长寿的真正原因。每逢晚辈们生日,或是家有喜事时,一家人常聚在一起谈笑风生。大家一起齐心协力,做饭的做饭,搞卫生的搞卫生,家里总是充满着欢声笑语。(刘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