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9年05月09日> > 第17版 > 新闻内容
80后新化籍作家文珍:最年轻的老舍文学奖得主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09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珍,1982年生于新化。中山大学金融本科,北京大学暨中国大陆首位创意写作学硕士。2014年凭借《安翔路情事》获得老舍文学奖,成为史上最年轻的老舍文学奖得主,也是首个获得中国四大文学奖之一的80后作家。2015年凭借《我们夜里在美术馆谈恋爱》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新人奖。

 

  80后新化籍作家文珍曾经在两年内接连斩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和老舍文学奖,被业界评价为“文笔像张爱玲一样狠”,但“对人物的体恤则像萧红”。

  文珍显然不是高产作家,但她一出手就引发文坛的热切关注,近十年来一直如此,这也算是一个奇迹了。她正式决定投身写作是到北京大学读文学硕士。在这之前,她说自己的写作曾经深受南方尤其是港台沪文学传统的熏染,强调个人性,趣味也更纤细幽微。是老舍那些充满家国情怀的大气文字,像磁石一样将她吸引到了北京。在面对去香港大学还是北京大学读研的选择时,她选择了北京。

  从金融系改道至中文系,文珍背负起了无形的压力。上世纪50年代北大中文系主任杨晦早就说过“北大中文系不培养作家”,但文珍某种意义上似乎颠覆了这个传统。2004年,她师从曹文轩教授,选择了北大“文学创作与研究方向”,更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靠小说而非论文拿到硕士文凭的研究生。回忆起12年前的答辩现场,文珍至今清晰记得评论家贺绍俊、作家徐坤以及贺桂梅、张颐武等北大教授抛向她的那些问题。

  文珍的毕业作是一部名为《第八日》的中篇小说。事实上,从南到北,文珍的写作经历了水土不服,在校期间她亟于打破自己,但直至看到《上海文学》连载的杨显惠的《定西孤儿院纪事》这种典型的现实主义文学,以及更多沉重、严肃的反映大时代的作品,才意识到北方的语言体系和京派文学传统逐渐对她产生了深深的影响。面对自己的探索和外在的期待,文珍失眠了,一个个黑夜让她尝到孤绝的滋味,这些刻骨的经历,也促使她决定写一部没有人写过的失眠小说,这正是《第八日》。也正是那次毕业答辩,文珍才彻底释然,“小说就像药方一样,治好了我的病,写作是特别好的宣泄出口。”

  2011年,文珍以匿名方式把中篇小说《安翔路情事》交给《当代》编辑。这部小说中,文珍描写了一个卖麻辣烫的姑娘与一位卖灌饼的男孩的爱情故事,灵感来源于她经常路过的那家麻辣烫店。小说写出了他们爱情的曲折与艰难,他们无法挣脱城市生活唤起的渴望,但又难以一同融入城市,最后两人只能隔着一条街遥遥相望。最初接稿的编辑未置可否,但当时的主编洪清波看上了,直到三审三校通过后,真实的作者身份这才“暴露”。洪清波此后两年在各种场合夸赞这篇作品,编辑部还将《安翔路情事》推荐给了第五届老舍文学奖,2014年,这部作品获得优秀中篇小说奖。2017年,她写出了《夜车》《暗红色的云藏在黑暗里》《开端与终结》等作品,也完成了一次沉潜与突破。《夜车》写出在死别的巨大阴影面前,曾经生离的夫妻决定牵手完成最后一次尘世间的旅行。这些故事都收入她第三本小说集《柒》中,打动了无数读者。文珍说,她希望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普遍情境,更写出生活在这个城市里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的日常危机。(路艳霞)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