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在双峰县印塘乡大金诚村,有一户贺姓人家,三代参军,保家卫国,在当地传为美谈。
爷爷:抗美援朝老兵
爷爷贺月贤,1929年生,1949年3月应征入伍,在部队当过班长,参加过抗美援朝,并荣立三等功两次,1956年3月复员。
虽然已经92岁,但老人回忆起朝鲜战争,仍热血沸腾:“我们上战场前,大家都是立了军令状,都没打算回来……入朝的装备是每人一支步枪、四个手榴弹、百发子弹、一把铁铲、一个干粮袋,每人背负70多斤,晚上行走不准打光,都是互相扶肩前行……”?在老人的床头有一个层层包裹的盒子,里面珍藏的是老人在部队服役期间获得的荣誉奖章,这是他家的珍宝,一代一代地传下来,鼓励儿孙们拥军入伍、报效祖国。?复员回乡后,老人担任过公社团支书,从事过乡总务、总支文书、财务、计划生育、创办酒厂等工作,每项工作都尽职尽责,廉洁奉公,先后获得“优秀共产党员”“为四化建设先进工作者”“两个文明建设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老人爱学习,平日有做笔记的习惯,翻开他的手记本,各种不忘使命、忠诚感恩的记录赫然入目,让见者为之敬畏。这位普通的退伍老兵,用一字一句、一言一行,教育着后辈铭记先烈,感恩幸福。
儿子:30多年前的工兵
受父亲的影响,儿子贺海扬1983年10月应征入伍,并于1984年4月参加了对越反击战,在扣梅岭(靠茅山)战役中,他是工兵连的一名小型导弹操作手,还负责埋雷、排雷、爆破、修工车等。他和战友们一起英勇作战,顽强对敌,牢守阵地,最终取得胜利,凯旋而归。
贺海扬1986年光荣退伍,现于深圳某公司从事汽车驾驶工作。无论身处何方,他都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以父亲的言行为榜样,肯奉献,能吃苦,乐于助人,所到之处,有口皆碑。2000年,家境不是很好的贺春阳到深圳谋生,遇到了贺海扬,他不但积极帮贺春阳介绍工作,还主动借钱给他度过最困难的时候,现在贺春阳一家在深圳生活安定,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提起贺海扬当初的资助,至今还是满满的感激。凡认识贺海扬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伸出拇指,称他是个热心人。面对大家的称赞,贺海扬说:“一家过的好不算好,大家都过的好才是真的好。”
孙子:永远忘不了的二班长
孙子贺澎是听着爷爷和父亲的军旅故事长大的,从小耳濡目染爷爷和父亲的风采,特别向往军营,2010年12月在常德读大学的他携笔从戎,现服役于江苏无锡武警某部。刚到部队那会,因在军事训练上跟不上队伍,贺澎只能笨鸟先飞,他不怕苦累,同样的训练时间,付出双倍甚至多倍的训练精力,不断加压突破自己,很快从文弱书生蜕变成傲骨铮铮的军人。身为班长,他发动和组织战士们互帮、互学、互教,带领的班集体荣立过三等功。战友梅建朋永远忘不了班长对他的暖心帮助。2017梅建朋从广东深圳入伍,来到贺澎所在的装甲连二班,他发现部队的生活与电视电影所描绘的有出入,加上自己入伍前没有什么体能训练,对高标准、高强度的训练吃不消而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想离开部队回家。贺澎结合自己入伍后一路成长历程与他谈心交流,有时候梅建朋想家了,贺澎就陪他聊天,讲一些关于老兵的故事,开导他。并帮他在训练上制定计划,陪他一起进行军事技能训练,在贺澎的帮助及教导下,梅建朋重拾信心,处处表现积极,多次受到班、排、连队的好评。从军8年,贺澎随连队完成过国家重大安保、藏区驻训、抗洪抢险等任务。屡次在军事比武竞赛中取得名次,被记个人三等功一次,先后获得“执勤标兵”“优秀士兵”等光荣称号。在贺澎的家里,他在部队获得的荣誉证书就有十几本,和奖杯排在一起,形成了一道耀眼的风景。
“明月照海显澎湃,忠心报国世代传。”在这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 没有莫测高深的文化,但他们用至情至性的真诚,践行着自己的理想信念,以忠诚奉献的行动,传播着爱国拥军的正能量。“奉先思孝,处下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就是对他们的最好诠释。向他们致敬!(王斌 胡辉 彭应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