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9年06月06日> > 第13版 > 新闻内容
与农民作家张超的一面之交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06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 袁杰伟

  一本《十麻子传奇》摆在了我的案头,我竟有如获至宝、重见旧友的感觉。

  2009年的端午节期间,我回新化科头棠里村老家过节,也不知是一个什么样的机缘,我走路经过新化大桥电影院时,见各种摊贩占住影院前边的空地,我突然一眼瞥到了一个书摊。一个五十多岁、个子不高、被晒得黑黄黑黄的农民,用两条春凳架起一块农家老式的门板子,门板上堆满了绿色调封面的书《十麻子传奇》。

  我眼前一亮,便走了过去。

  说真的,看到这本书,我首先感到的是莫名的羞愧。

  为什么呢?

  还是1986年我在娄底师专读大三最后一个学期的时候,一个新化籍的同班同学邹联和来到我的寝室,跟我慎重地约好:毕业后我们两个合作,好好地把十麻子的故事挖掘出来,整理成书。我对这个提议深表赞同,说:好的,一言为定。

  可是大学毕业之后,我们被分在不同的山区学校教书,基本上都没有联系了。我一个劲地想考研,真正地跳出山区。后来又漂泊在外,历经坎坷。整理十麻子故事一事,虽说没有忘到脑后,却压根就没有将其当作一件事来做了。以至二十多年过去,根本就没有“动工”。

  现在,一本黑纸白字的《十麻子传奇》出现在我的眼前,这事居然让一个农民作家给做成了!幸亏我不是当着这个农民兄弟立的誓愿,要不我在他面前真的无地自容。

  我跟张超进行了简短的交流,问他这本书卖得怎么样?他说,卖了一万多册。我心里“呀——”的一声叫了起来:天啦,一万多册!按出版社的定义,现在卖到一万册就是“畅销书”,一个农民的书,是怎么卖到一万多册的呢?他说,他几乎每天都到新化农村几个大的集市上去,就像今天这样摆着卖,还给读者签名。我暗暗地赞他了不起。其时我虽然也出了几本书,但不怕各位看官见笑,我第一本书印了五千册,那是书商印的,与我无关,就不说了。我的第二本书自费出的,印了一千册,至今还有两百多本在家里的书柜上。后来的书,也顶多印到三千、五千,都是到处找关系去卖。说卖书就像卖“老鼠药”未免太过夸张,但要说摆在大街上卖,能卖一万多册,而且就在一个农村集市卖,我肯定做不到,我想信很多作家也做不到。

  他这本书定价28块,有362页,价定得非常实沉。他也问了我的一些情况,当他得知我也写书,并且当记者时,他给我优惠了8元,算20书把书卖给了我。

  这是我与张超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

  唉,我当时给他一百块又怎么样?干嘛接受他的优惠呢?

  他是怎么采访、挖掘、整理这本书的?为什么这本书的书名是由湖南省文化厅厅长周用金题的签?由于时间匆匆,我都没有来得及问。我想,下次有时间,给他作个专访。这样的民间文艺人士,真是难能可贵啊。

  可是,就像写十麻子故事的想法一样。采访张超,也只是有个想法,却一直没有付诸实施。直到有一天与新化的朋友说起张超,说我想去采访他时,朋友不敢肯定地说:张超已经逝世了。

  怎么就逝世了呢?张超比我只大了两岁呀!我对此一直半信半疑,但又无处核实。因为我经过几次搬家之后,那本《十麻子传奇》也不知归到何方神圣的手上去了。好几次想网购,也是过了就忘了。

  这一次,鬼使神差般地,我真的从网上淘了一本《十麻子传奇》,一看,还真是那本书,并且有张超的签名,是张超签赠给某人的。

  虽不是我原来买的那本书,但我依然有宝书失而复得之感。

  十麻子的故事在新化民间口耳相传,流传了近千年,但这是近千年来唯一的一个文本。虽然有不知天地厚的清高文人贬低这本书的文学性,但我看过,觉得这本书还是写得不错的。以前听过的许多十麻子的故事都有不同的版本,而且知头不知尾,而这本书把十麻子这个历史人物的故事有头有尾、原原本本的讲述下来了。我甚至觉得,张超的文学地位,与记录鬼故事的蒲松龄有得一比。可是,就是在当地文坛,估计也没几个人把张超当作一个作家,当作一个有成就的民间文艺家。这对张超是不公平的。

  拿到这本书时,我直接翻到了尾页,寻找那里留下的两个联系电话。第一个没有打通,第二个居然打通了,那是张超堂哥张绍隆的电话。张绍隆说:张超早就死了,51岁的时候就死了!

  “高手在民间”,但民间文艺高手们生活之艰难,追求之不易,又有多少人给予重视或挂怀?在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我们真应该多发现、爱护、帮助更多的“张超”,让他们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民间文艺作品来。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