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萼(1904~1934),又名李鄂,原名李启贤,涟源市伏口镇人(一说是湖南澧州人)。1928年参加平江起义,1929年冬,任红五军五纵队一支队支队长,1930年任红八军一纵队司令员、红十六军第九师师长,1931年任湘鄂赣红军独立一师政委,1932年任红军学校湘鄂赣第五分校政委,1933年6月,任红十六师参谋长兼湘鄂赣军区参谋长。在湘鄂赣边区,他率部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以少胜众,粉碎了敌人的四次“围剿”,取得了辉煌的战绩。1934年夏,在第五次反“围剿”的平江黄金洞战役中牺牲。
改名当兵
1904年3月31日李萼出生于安化县丰乐乡(今涟源市伏口镇)。10岁时,过继给族人李厥田为子,过继后才读了两年书。13岁就跟随养父当挑夫,藉以弥补捉襟见肘的日子。16岁时,给洞庭桥地主龙迪五做长工,除牧养6条牛外,还要给东家做杂务,动辄遭到东家的指责和辱骂。他受不了委屈,回家诉苦,但拗不过双亲的规劝,只得忍气吞声,做了6年长工。
1926年10月中旬,国民革命军在桥头河设招兵站招兵。李启贤暗地串通同村的李七庭、李仲时等几个青年一同去应征。被家长发觉后,其他几个被追回,他父母恼他不听话就没来追他。他铁心外出,遂化名李萼,一别乡关而去。
血与火的洗礼
1928年,李萼随北伐军转战到平江,参加了彭德怀领导的平江起义。起义后,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参与创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由于出身贫苦,身强力壮,作战英勇,在战火纷飞的革命熔炉里成长很快。曾在红五军五纵任初级指挥员,1929年冬任红五军五纵一支队支队长,率部参加创建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0年8月,任红八军一纵队司令,率部参加扩大鄂东南革命根据地作战,身负重伤。同年8月,湘鄂赣独立师改编为红十六军,下辖七、九两个师,李萼任九师师长。1931年初,由萍乡、浏阳、万载、宜春等地的游击队组成独立一师,辖2个团,2000余人,李萼任师政委,11月,鄂东南地方武装组成湘鄂赣根据地第三军区,李萼又任该军区独一师政委。
1930年12月至1931年10月,国民党反动派以优势兵力对湘鄂赣苏区进行了三次残酷的“围剿”,担任反“围剿”的主力虽然只有红十六军两个师,但由于红军和苏区人民的艰苦奋战,采取了避敌主力,打其虚弱、同敌人兜圈子的战术,巧妙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一、第二、第三次“围剿”,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壮大了红军队伍。李萼身为师长,不仅指挥有方,且常常身先士卒,鼓舞斗志。在冲锋陷阵中多次负伤住院,广大战士很敬重他。1931年11月,在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代表大会,高度肯定了红十六军在反“围剿”中的战功,特奖给红十六军一面大旗,上书“坚强苦战”四个大字,这个荣誉也凝结了李萼的血汗。1932年6月至1933年春,蒋介石调集10个师“围剿”湘鄂赣苏区。李萼在这次反“围剿”战中,利用前三次反“围剿”的经验,贯彻灵活机动的战术,给敌人以迎头痛击,为粉碎敌人的第四次“围剿”作出了贡献。
英勇战斗到最后一刻
1933年6月,红十六军改编为红十六师,虽属第6军团建制,但一直留在湘鄂赣边革命根据地活动,归湘鄂赣军区指挥。李萼任参谋长兼湘鄂赣军区参谋长。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推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和相邻苏区红军长征北上,湘鄂赣边区的革命斗争日趋艰危。
1934年1月,红十六师在铜鼓排埠和万载株木桥的战斗中严重受挫,省委机关也被迫转移。敌五十师、七十七师、十八师对其死死咬住不放。主力红军和省委机关1000多人从龙门山区突围出来后转移到平江黄金洞,部队剩下小到一个营的兵力。10月24日,作战第二区参谋伍国元叛变投敌,供出部队和省委机关所在地——虎坳巡检坪。25日,敌五十师组织搜山。李萼身跨白马,双手双枪,率领幸存人员分头阻击。激战数小时,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但终因寡不敌众,李萼落入敌手,英勇牺牲。据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军第五十师民国23年清剿工作报告书》记载:“此次本师二九六团唐营进剿时,该匪(李萼——作者注)督部顽抗最力,迨匪众崩溃时,该匪犹右手握炸弹,左手持手枪,强迫反攻。当经我军击伤其脑部,该匪蒙此重伤,尚狂奔里许,始得就捕,其凶悍可知矣!”因李萼被捕,敌第五十师得奖金500元。
李萼征战在外,离家后再没回过家,不久父母亡故,虽写了几封家信,却难以得到回音。他自称“在平江做点生意,暂不能回家”,“只恨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游子在外,年关时节,“一日如三秋”。死难前,他预知凶多吉少,把嗷嗷待哺的孩子送人抚养。孩子是否长大成人,杳无音信,不得而知。妻子陈娥也在此战中被俘入狱。三年后始得获释。(吴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