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0年05月21日> > 第14版 > 新闻内容
奉家——最后的隐士王国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21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戴剑鹏/摄)

 

  十多年前笔者首次报道《桃花源新发现》,让人们知道了奉家的下团村就是陶渊明笔下真实存在的桃花源,随后笔者又先后多次到奉家和天门采访,对这个崇山峻岭外人极少知道的山乡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这个民风淳朴,风光旖旎的大山深处依然保持着两晋时期的隐士风情,当之无愧是最后的隐士王国。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无所谓隐居。不仕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或遁迹江湖经商,或隐于岩穴砍柴。奉家有清以来族谱明确记载,奉氏先人为秦孝公长子虔,因反对商鞅变法遭政治迫害率邑人逃至此处,隐居下来,与当地土著居民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作为皇族当然是属于当时最高一级知识分子,他们可说是有记载的最早的隐士了。

  而奉家天门作为地理位置来说也是隐居的绝佳场所,以新化、安化两县为中心的周边山区的深山幽谷中,以前出现过一个没有君主,不服徭役的部分南蛮,荆吴人,百越人和逃亡的汉人相互融合而结成的一个社会群体——莫傜。莫傜这一名词最早见于《隋书。地理志》:长沙郡杂有夷蜒,名日莫傜,自云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而附近的紫鹊界梯田更有“天下大旱,此地有收;天下大乱此地无忧”之说,且不服王法不纳傜役,不正是隐士们理想的隐居之所么?

  时至今日,奉家仍有隐士被人发现惊动天下,当年毛主席的警卫员奉孝同退役后悄然回到奉家深山,不求名不求利,在此一隐五十四年,作为当年的“御前侍卫”,可以说是当今最有名的隐士了,也只有奉家这片神奇神秘的土地才能成就其隐居的条件。

  历史上隐逸的根源在政治浑浊和强权统治,应该鞭挞的正是这一批独夫民贼和卑鄙之徒。《南史·隐逸》有云:“夫独往之人,皆禀偏介之性,不能摧志屈道,借誉期通。若使夫遇见信之主,逢时来之运,岂其放情江海,取逸丘樊?不得已而然故也。”天下事,能努力的,当然应该努力,但有时是努力而无济于事的。苏东坡《大臣论》有云:“天下之势,在于小人,君子之欲击之,不亡其身,则亡其君。”结论曰:“非才有不同,所居之势然也。”

  中国最早的隐士一般认为是许由和巢父,他们都生活在尧舜时代,晋·皇甫谧《高士传》中“许由洗耳”和“饮犊上游“的典故讲的就是许由和巢父一起隐居的事。真正的隐士原本并不带有任何愤世嫉俗的激进思想,他们安于隐的志趣,享受生活,怡然自得,既在生活里陶冶性情,又在生活里感悟和思考自然万物的规律,最终把自己的思想付之于笔墨,著述成册。这就是《老子》和《庄子》的由来。到两晋时期,由于政治黑暗,许多士大夫对当朝的失望,转而迷恋老庄之学,使隐士之风盛行,最著名的便是“竹林七贤”,中国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出路单一,读书的主要目的就是做官,如果不做官,那么唯有隐居著书这一条路可以表明他们是知识分子,而非一般世人了,许多知识分子便因此而留名百世。

  从秦公子虔率邑人至奉家起至今,期间诸多战乱,逃入奉家者不知凡几,他们中有难民,有将士,有罪官,有犯人,他们逃至这里远避官府,与当地居民过着怡然自乐的世外生活,一代又一代延续着中华民族的隐士文化,把这里打造成了今天依然鲜活的隐士王国。过去的小农社会里产生过隐士,当社会行政化之后,隐士被消灭了;现在行政正在日益退出社会,还原社会自生性、自发性,社会又像个社会了,奉家也日益成为都市人向往的休闲之地,这样即使有了新隐士我们也不奇怪了。许多退了休的老人遨游山水,探访名胜,唱歌跳舞,结伴联欢,习书作画,怡情悦性,不再把身外事看得过重,所谓“高位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这种态度不就是深得陶渊明生活的三昧么?(林惠琮)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