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县金凤乡刘国仲和戴毓林夫妇都是年逾古稀的退休教师,儿女中两个女儿是大学教师,他们这个家庭,可谓“教师之家”。退休后,刘国仲夫妇举全家之力承包了乡集体茶场,做出了自己的茶叶品牌,经营得风生水起。同时,他们带领当地部分村民脱贫致富,捐资助学帮助贫困学生,让晚年生活绽放出异样的光彩。
退休夫妻晚年创业承包茶场
刘国仲老人现年72岁,曾在当地的金凤中学当过30年的校长,是一名德高望重的乡村中学教师。他妻子戴毓林现年71岁,出身于种茶世家,当过小学语文老师的她有一门精湛的茶叶加工技艺。
戴毓林老师的制茶手艺与当地盛产茶叶有关。金凤乡地处新化西部边陲,高山地貌和适宜的气候为茶叶种植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当地村民种茶历史悠久。金凤乡曾经有一家面积300多亩的金凤茶场红火一时,后因农村集体经济萎缩陷入萧条,茶场杂草丛生。刘国仲、戴毓林夫妇对家乡茶场的由盛而衰非常痛心。
戴毓林老人2003年退休后,每到采茶季节就到山上采野茶,然后自己加工,一年能收获几十斤茶叶。几年后,刘国仲老人也退休了,夫妻俩闲不住,采摘、加工茶叶成了他们打发时间的方式。2012年,他们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那就是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承包、重振茶场,让茶场成为当地的“聚宝盆”。当年,他们就协议承包了金凤茶场,投入30多万元整修场地、租用劳力、购买设备。
也许有人会问,两位退休教师哪有这么多钱投资办厂?其实,这里不是他们两个人在战斗,背后有全家的支撑!刘国仲、戴毓林夫妇育有一男二女。他们教子有方,从小培养子女爱学习、爱劳动,有爱心和责任心,儿女长大后都事业有成。大儿子清华大学博士毕业,曾任上海一证券公司投资部总经理,现担任一家投资公司董事长;二女儿硕士毕业,现在是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三女儿博士毕业,现在是南京金陵大学教授。正是有了儿女的坚强后盾,他们才有了晚年创业的底气。
虽然儿女在资金、策划等方面提供了支持,但绝大部分工作还是刘国仲、戴毓林夫妇来操持。夫妻俩在茶场建起了木板房,吃住都在山上。夫妻俩既分工又合作,刘国仲重点抓茶叶的种植和产品的包装、外销,戴毓林主要管茶叶的采摘、加工。夫妻俩含莘茹苦,通力协作,茶场规模越来越大,生意越来越红火。2014年,他们组建了新化县国仲茶业有限公司,研制开发出“柳叶眉”高山野红系列茶品,连续三年荣获国家级金奖。2017年,公司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一条现代化的茶叶烘焙生产线,年产高档红茶1000公斤。
帮扶贫困户脱贫
有人不解,刘国仲、戴毓林夫妇衣食无忧,完全可以轻松地度过晚年,为什么还要如此操心劳神呢?刘国仲老人对记者说:“我们夫妻俩加起来每月有9000多元退休金,即使不要儿女孝敬,也过得很舒适。承包茶场主要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打造茶叶品牌,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
金凤茶场长年雇请了6名帮工,都是当地的贫困户;采茶旺季的用工,也尽量照顾贫困人家。67岁的刘让贵是建档贫困户,他长年在金凤茶场做工,每月能拿到1500元收入;他的妻子也在茶场做事,收入比丈夫少一点。夫妻俩的务工收入完全可以脱贫了。
为了发展乡村旅游,刘国仲想配套建一个农家乐,但他自己顾不过来,就想到了贫困户刘从福、刘从禄兄弟俩。他们借给刘从福、刘从禄兄弟俩15万元,让他们建起了柳叶眉山庄,为游客提供住宿。刘国仲夫妻再从经营收入中分期分批收回借款。刘从福对记者说:“刘老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目前金凤茶场还处于投入阶段,刘国仲没有多少收益,但当地老百姓确实从中得到了实惠。
贫困学子的贴心人
采访中,刘国仲动情地对记者说:“我读初中时每月拿到了1.5元助学金,党的恩情我永远难忘。那时我就立下志向,以后有能力要资助贫困学子,回报社会,让有困难的学生不失学!”
刘国仲当了一辈子教师,深知山区孩子读书难。退休后他怀着感恩之心,一直为山区的教育操心劳神。他担任了金凤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多方筹资帮助贫困学子。通过他的联系协调,上海爱与慈善基金会每年资助金凤乡助学款20多万元,分6000元、2400元、1368元三个等级帮助50多个贫困学子。
2016年,刘国仲全家出资设立了柳叶眉奖学基金会,每年拿出1万元,帮助成绩优秀且家庭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长成才。他在首次颁奖会上宣布:“公司不垮,奖金不断。活到老,柳叶眉奖学金颁到老!”
2018年,刘国仲倡议成立金凤乡助学基金会,得到了乡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他发动全家捐款11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基金会共收到捐款200多万元。每年可以拿出18万元扶贫奖优助学。
在刘国仲老人简陋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这样的条幅:“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这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精彩人生的写照。(罗锭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