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国家版权局发布公告,给我市李耀煌原创完成的科学著作《大海里长出来的山》颁发著作权证。这是李耀煌继《长成于海洋的山的年轮》《地球古海蚀地貌研究》《探秘古海岸》《揭开恐龙大灭绝之谜》后获得的第五张著作权证。据悉,《大海里长出来的山》也是择上述著作之精要而成的一本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地球上的山,千姿百态,景色迥异。可是,你知道吗,地球上大多数的山,竟然是在大海里成长起来!《大海里长出来的山》这本书,就是向读者朋友讲述山的成长故事的。该书通过介绍海蚀地貌、古海蚀地貌、深山里的古海洋生物化石、长成于海洋的山的年轮、造型地貌、古堡礁、古环礁等大量典型实例,来帮助读者朋友认识大海里长出来的山。
大海仿佛具有无穷的能量,涨潮之时,海水不停的扑打岸边,呈现出一幅幅惊涛拍岸、乱石穿空的壮观景象。天长日久,大海边就出现了海蚀穴、海蚀柱、海蚀拱桥、海蚀岬角、海蚀岬湾、海蚀平台、海蚀崖、海蚀锥状岩体、海蚀际线等鬼斧神工的海蚀景观,《大海里长出来的山》这本书推今及古,从现代海蚀地貌谈起,告诉读者朋友,古地质时期里形成的海蚀地貌,已经成了今天的人们眼中的奇异风景,如张家界地貌、嶂石岩地貌、岱崮地貌等,我国有所谓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嶂石岩地貌、张家界地貌、岱崮地貌等造型地貌,它们都是大海创造出来的杰作,大海是这些造型地貌的总造型师。
人们很早就已经知道,海水曾经覆盖了地球表面。在古地质时期,当海水面在某一位置上长时期停留后,就会在海岸线上形成丰富的海蚀地貌,海退发生以后,便会在陆地上留下丰富的古海蚀地貌,凭着这些古海蚀地貌,我们能够找到古海岸线,从而确定古地质时期海水面的位置。
古海洋生物化石遍布全球,是海水曾经覆盖全地球的见证。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古海洋生物化石几乎都埋藏在山里、包含在岩石之中,这又是为什么呢?《大海里长出来的山》这本书则告诉读者朋友,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地球上大多数的山就是在海洋中成长起来的,山的本身就是各种各样、许许多多的海洋生物共同成长的结果,当山在海洋中成长的时候,山就是这些海洋生物共同的家园,它们生于斯,息于斯,最后成为化石被包含在山体里。
《大海里长出来的山》这本书,告诉读者朋友,陆地上大多数的山,就是古地质时期海洋中的堡礁、环礁、岸礁。人们把现代海洋中正在成长的山分类为环礁、堡碓、岸礁等类型。其中,环礁形成条件十分严苛,以全球海洋之大,形成的环礁也仅在330~400个之间。古海洋中同样有环礁形成,留存到陆地上,就是今天的环形山脉,而古环礁独特的环状形态,则更有利于人们快速认识大海里长出来的山。山脉,是指沿一定方向延伸、包括若干条山岭和山谷组成的山体,因像脉状、而且有某种整体性质可以一起称呼,而称之为山脉。一些绵长的山脉,动则上百公里,最长至数千公里。“离岸礁”——堡礁与海岸保持平行的特点则可以帮助人们较好的认识山脉的形成原因——绵长的山脉如冈底斯山脉、平行山岭等,它们就是古海洋中的“大堡礁”。
大海里长出来的山,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海(潮)流、光照的影响和海水面的控制,当然有着受海洋环境影响而形成的特征。长成于海洋的山,有着成长的年轮,它们的坡度、高度、岩层倾向都会呈现出规律性的表现,《大海里长出来的山》这本书,概要地向读者朋友介绍了长成于海洋的山的坡度定律、高度定律、岩层倾向定律。在海洋中成长起来的山,在坡度、高度、岩层倾向等的外观上的规律性表现,反过来又佐证了地球上大多数的山长成于海洋。
同时,读者朋友通过认识大海里长出来的山,也可以认识到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理论的错误,从而有助于使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让地球科学更好的造福人类。
据悉,《大海里长出来的山》将于近期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