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家花屋位于今涟源市蓝田办事处光明山社区。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太学生谭顺烺兄弟四人以经营茶叶发家,后建此屋。谭家花屋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房屋分上下两进,共有3个天井,风火墙、青砖地面、堂屋中间的木隔门等保存较好,木雕窗花工艺精湛,上面的花纹、瑞兽活灵活现,十分美观。房屋东临涟源一中,南临市政府机关大楼,西北临民居。
屋脊正中有山尖状镂空灰塑,中有瓶壶,表示“平安是福”。两端马头墙上立有仰头伏身的“啸狮”。“壶”与“狮”相互呼应,两者合起来为“壶狮”,即“伏羲”。
门坎石正中有奇怪图案,下端中间为张开的虎嘴,嘴巴两侧有虎胡,嘴吻上有变形的鼻梁,鼻梁两旁有变形的眼睛,但其顶部毛发更象狮头毛发。当年的石工为了博得东家更多的打赏,匠心独运,巧妙地将虎、狮两种瑞兽合二为一,雕琢了如此独特的“虎狮”。“虎狮”即“伏羲”。
大门两侧栅栏门转枢顶部为倒立的“蝙蝠”造型,表示“福到”;大门门楣左右雕有“喜鹊”,表示“喜上眉梢”。“蝠喜”即“伏羲”。
花屋中堂屏风上部有圆形花窗,花窗中有镂空的“双喜字”窗格,表示“双喜临门”;中间嵌有四只头朝下的蝙蝠,表示“四季福到”。“蝠喜”亦即“伏羲”。
神龛上有精美的镏金雕花,其中有两只凤鸟,二十四条变形小龙,表示一年二十四节气“龙凤呈祥”。还有四只蝙蝠,四只喜鹊,表示四季常有福和喜。“蝠喜”即“伏羲”。
上个世纪30年代,原国师就在一中内。当时钱钟书父子等多名教师就租住在此屋,直至国立师院迁到溆浦。钱钟书的大作《围城》就在这里构思而成,他的另一部中国诗话的里程碑经典著作也是在这里完成了前半部。
1939年11月,钱钟书应国师院长廖世承的邀请和父亲钱基博的召唤,从云南西南联大转道上海,辗转千里来到蓝田,出任国师英文系主任,与当时中国四大国学大师之一的国师国文系主任父亲钱基博同在一所大学任系主任,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时传为佳话。
其时,国师已创办两年,可谓名师毕至。因先来的教职员工已将李园金盆园住满,许多人只得租住在附近的民宅。钱钟书与汪梧封等一行5人,就租住在与国师一河相隔的德志园。住了两个多月后,租住谭家花屋的两名教授离任赴西南联大,腾出了两间住房。这样,钱钟书与好友徐燕谋就分别顺利地住进了这座花屋的一个阁楼上。但他俩与吴忠匡还是不时踏着石墩过河,去看望住在德志园的汪梧封夫妇等人。说到让钱钟书住进这栋豪宅,当时,廖世承院长还说了一个让别人不能攀比的理由:“让他住到这里,离李园近,是为了更好地让他照顾他年迈的老父亲。”
钱钟书在这座老屋住了一年零九个月。在这里执掌教鞭,他游刃有余,便潜心研究学问,写了不朽的诗话《谈艺录》前半部,酝酿构思了小说《围城》的故事梗概,并将自己创作的200多首诗作结集成《中书君近诗》交吴忠匡编辑,在蓝田街上的求知书屋印刷出版。诗集付梓,很快成为国师的白云诗社诗友们一睹为快的抢手货。
钱钟书在国师执教的时间虽短,但收获巨大。这里条件虽然艰苦,然而却是他人生路上的一笔十分宝贵的生活素养和精神财富。他对蓝田小镇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他见证了蓝田成为“小南京”盛极一时的繁荣。他在《围城》中写道:“日本人唯一豪爽不吝啬的东西──炸弹,也不会浪费在这地方。所以离学校不到半里的镇上,一天繁荣似一天,照相铺、饭店、浴室、地方戏院、警察局、中小学校一应俱全。”
谭家花屋2011年被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娄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