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0年12月10日> > 第14版 > 新闻内容
寻找自豪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10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蔽日的大树、绿茵的草地、漂亮的楼房、慈祥的老师、青春活力的男女……这是中学生们对大学的梦想,这个是属于完全“可以有”的“自豪”。

  可是,这份“自豪”对于我来说简直过于奢侈,当年我上的大学骨感得令人心碎。

  1983年9月,我终于圆了我的大学梦——成为了娄底师专中文科的一名新生。但当我踏进娄底师专“校门”(其实根本就没有校门)的时候,我中学时对大学的美好憧憬瞬间彻底破碎了:那是什么样的“大学”啊,到处是黄土,路是黄土,地面是黄土,校园边上还是黄土,甚至校园里也有黄土。晴天到处是灰,雨天满地泥泞。一栋文科楼,一栋单职工宿舍,两栋家属楼,这就是“大学”的全部建筑了。“图书馆”也在文科楼里面,只是占用了几间教室而已。看电影都在文科楼前的石子地面看。

  那时中文专业不叫“系”,称“科”。这更加令我们难堪。因为在中学时只知道大学的专业称“系”,“系”也是大学的象征。可我的“大学”不称“系”,而称俗气得要死的“科”。当时我有个没有考上大学的高中同学,早就在老家的水泥厂工作,是在财务“科”,也是“科”呀!我读了大学的自豪感被碾压得几乎没有渣滓,心在一点点的下沉。而且我读的是专科,不是本科,所以老家的一些人认为我读的根本不是“大学”。我的母亲倒是在录取通知书上为我找到了我读的是“大学”的“证据”:娄底市“大”科乡。怎么不是“大学”?你看,是“大科”乡啊!我当然被母亲的理解弄得哭笑不得,但也不便揭出“真相”以破坏母亲心中的那一点点“自豪!”

  那时候的娄底城区,也确实很小,街上只有一个“百花商店”,唯一的公园是“漪园”。我想娄底有公园,这也是我就读于娄底的唯一“自豪”吧,但我有个在娄底的亲戚说:那个“漪园”,看了就“加气”。显然,见多识广的亲戚是瞧不起“漪园”的,我心中涌出的丝丝自豪好像再次被踩到了鞋底。

  入学一年之后,娄底建了一栋13层的高楼,就是现在娄底煤炭局那栋楼。这似乎又弥补了我们一点心灵的“创伤”:因为娄底也有高楼啊!

  或许是为了看电视,或者是为了“自豪”,每到周六晚上,我们就跑到那栋十三层的高楼里去追电视连续剧《霍元甲》。那时候的办公楼不像现在这么层层设防,门口还有保安,那时我们想去就去。不过那时娄底街上人也不多,有的人说:“娄底街上鬼打死人!”虽有夸张之嫌,但也道出了新城娄底人口稀少的“现”状。

  二十岁,梦一样的年华,我当然希望我的“大学”美,我“大学”所在的城市美啊。这跟在国外的华侨,希望祖国强大是一个道理。如果说这是虚荣心,我想这种虚荣心也许人皆有之吧。

  那时我和我的同学们在努力寻找可以令我们引为“自豪”的证据,当从省电台的天气预报中听到“娄底”,我们的心情都会为之一振。1984年国庆节,娄底在体育馆广场(今万豪所在地)搞了一场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的盛大阅兵式,娄底师专的学生当然是主角,还有娄底技校、娄底卫校、娄底供销学校的学生。当然晚上,我们坐在电视机前,紧盯着电视机,等着看电视里播我们的新闻。当电视屏幕上出现整屏的“娄底师专”四个字时,我们高兴得尖叫、欢呼。可能是电视记者觉得我们是所新大学,特意给我们亮个相吧。

  我相信,内心里藏着自卑的我们那一代娄底师专的学生,都在努力寻找“自豪”。

  毕业前夕,县教育局来了一个股长,开了一辆大巴车来接我们回去,并承诺全部安排到高中学校教书。这可能就是我们的一点点自豪吧。

  然而,这份所谓的自豪还没来得及升起,马上被担心所淹没。能进县城的不多,大多数要被分配到乡下学校去。

  “乡下”这个词对于我们这些从“乡下”考上大学的人,大为敏感。不容多想,我们大部分被分到了“乡下”。

  其时,市场经济风起云涌,每月拿着几十元固定工资的我们,以前那种端铁饭碗的“自豪”感正在慢慢受到挑战。而老一辈却在告诫我们:先把讲台“站稳”再说。

  后来,我终于考上了省城的成人高校,以脱产“进修”的名义离开了乡村,去到省城,开启了第二次人生。毕业之后,走上了一条半脱离体制的“不归路”。服务的单位看上去“高大上”:报社、电视台、电影制片厂、出版社。但收入和真实的地位却羞于启齿,每天的生活如履薄冰。“自豪”这个词似乎早已淡出心中。

  人到中年,不甘漂泊,不得不放弃“好马”的自嘲,吃回头草回到体制之内。从零开始,一步一步向前冲。没想不但进了县城,而且进了市里,甚至在一线城市也筑了“鸟巢”。此时似乎才真正的“不惑”:人生的目的不在于你处在哪里,而在于你向哪里走!人生的“自豪”不在于你“出身”于哪里、处于城市或乡村、占着某个重要岗位,而在于你创造了什么、奉献了什么。我只是写了几本书,便找到了真正的“自豪”,以前的一切“糗”的经历,现在经历着的一些“糗”事,不但可以坦然面对,而且可以酿而为美酒,供人一醉。或被夸曰“大器晚成”,或被赞为“厚积厚发”。低调而沉醉于创造之中,一切的“自豪”便这样不期而至。(袁杰伟)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