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1年01月15日> > 第17版 > 新闻内容
甜蜜的“尴尬”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15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 游宇明

 

  写作有年,在外面也做过不少文学讲座,未曾遇到尴尬,如果在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的这一次不算在内的话。

  此次讲座跟一般的有所不同。以前做讲座都是我乘火车或飞机专程前往,这一次利用的是参加第四届张家界旅游诗歌节的间隙,为此,我特地向诗歌节组委会请了几个小时假。

  下午4点52分得回自己所在的城市。从张家界回来必须在怀化转车,改签不是件容易的事,我让主办方将讲座安排在上午。我算好了时间:12点钟做完讲座,中午1点半以前吃完中饭。学校离火车站不到20分钟车程,学院事先安排了送站,乘车时间绰绰有余。

  那天我的情绪很好,原本准备讲一个半小时,再让学生提问30分钟,不小心讲到了两个小时,主持人宣布讲座结束,我也习惯性地走下了讲台,学生却没有一人散去,这个说:“老师,我有问题要提”,那个说:“老师,我有问题想问”,我朝袁启君副院长一笑,征求她的意见后重新坐上讲台。望着台下那一片森林般高举的手臂,我随手点了六七个同学。可是,学生们依然觉得不过瘾,在第二次宣布散场,我想离开大厅时又一次围着我,问这问那。这样的场景如果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我不会感到惊讶,那时文学和作家多神圣啊,但在娱乐方式多元的今天,我就不免有些受宠若惊了。我不禁想:这个大学到底有怎么的秘诀,让学生对文学和知识葆有如此的热情?

  突然想起诗歌节期间,张家界学院为刘年举办的诗歌研讨会。刘年1974年12月出生于湘西永顺,只有中专学历,做过机械维修工、当过各种小贩:卖木柴、卖棉花、卖谷种、卖烟叶、卖药材……尝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他喜欢诗歌,在流浪的日子里,书和笔永远是他不变的行囊,刘年的诗歌细节丰富,内蕴充沛,弹性十足,极能引发读者共鸣,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他的生活总是安定不下来。直到2010年,他才在《边疆文学》《诗刊》找了个临时性的编辑工作。张家界学院的领导看中了他的才华,破格聘请他为文学教授,其工作就是一边创作,一边教诗歌和散文。刘年的加盟结出了硕果,如今,刘年的弟子里颇有一些写得像模像样的小诗人。

  蔡和绪是另一个典型。这位土家汉子做过知青、在供销社干过售货员、在照相馆拍过人像、在雕塑艺术厂当过打工仔,生活阅历丰富,他没有别的爱好,就是喜欢玩泥巴,玩来玩去,手下也就有了万般风情,喝酒的土家汉子、对山歌的老人、打溜子的小伙子、背着重重叠叠的背篓的山民、喂奶的年轻母亲、抓螃蟹的顽皮儿童、叼烟斗的老人……人也好,景也罢,鲜活得像是要从台子上走下来。2014年6月,得到线索的张家界媒体记者对蔡和绪进行了报道,相关消息引起了张家界学院简德彬院长的注意,在他与知名画家舒湘汉的力荐下,蔡和绪被聘请为艺术系的教授,其作品参加过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国内得过多种奖项,深受观众好评。

  在一次会议上,简德彬院长说过一句大意如下的话:张家界学院要办区别于双一流的三一流大学,即要做到“应用一流”,不看重世俗的标签,将真正的能人聘进学院。我想,自己在讲座中遭遇的“尴尬”与学校的办学理念肯定有关联,能师、名师出高徒啊!

  于我,这样的“尴尬”其实是一种甜蜜与荣耀。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