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我的家乡双峰,人们大都会想到著名的永丰辣酱。其实双峰县还有另外一种美食,仅仅作为招待贵宾和馈赠亲朋的上等礼品,在很小的范围内流传。这种美食,就是“乔饼”。
乔饼的历史很悠久。据有关记载,早在1644年,永丰镇就已有生产和经营乔饼的记录。之后的岁月,经过劳动人民的不断改良,成为现在精致而美味的食品。
乔饼的取材很独特。我小时候生长在农村,乡下人家的屋前山后常会种一种叫“臭柑子”的果树。树上结出的“臭柑子”很像柚子,但比柚子要小一半,比桔子又大一半。果实开始时是青色的,慢慢地变成金黄色的时候就成熟了,把厚厚的黄色的皮去掉后是白色的皮肉,酸酸甜甜的,不太好吃。小孩子们都不爱吃它,哪怕是在物质匮乏的时期,也只是常常摘下来打架玩游戏。
长大了,才知道它是橘子的另一品种,正是因为它厚厚的果皮和产生苦涩味道的成分,才可以制作成中药“枳壳”和“枳实”。名为“臭柑子”,实际却是对身体有益的宝贝。
记忆里,大人们背着大大的蛇皮袋上山去采摘,我们小孩子们也要跟着去。树枝上的果实长得很结实,得使劲拉扯甚至去咬才能摘下一个。我们小孩子爬上树枝,站在晃悠悠的树枝上,每一次采摘都像是一场历险,把果实摘到手里,再扔给大人,简直就是这场历险最完美的结局。我们就这样乐此不疲地玩着,过不多久就是满满的一大袋子了。
把臭柑子背回家,外婆和母亲就会选择一个天晴的日子,准备制作美味的乔饼了。
先把臭柑子的表皮刨掉并去蒂。烧一壶开水倒入桶子里,把柑子泡进去,等到柑子自动浮起后捞上来,用小刀沿着柑子的四角划出5至7条深度为1厘米左右的小裂缝,边划边把籽籽和酸水从裂缝中压出制成饼的雏形。
再用石灰加水浸泡,如果石灰好就只要浸泡3至4分钟,如果石灰水不太好就要浸泡8至10分钟,等到用手摸着有涩感时再捞出来清洗干净,再放到大木桶里用清水浸泡,每天必须捞出柑子榨一次水再换一次清水,一直要七天,才能把柑子的籽和涩酸味去掉。
就像美丽的少女经过青涩的青春才会绽放出成熟的韵味,七天期满,柑子的涩酸味和苦籽也消除干净。那时母亲就会仔细地把家里那个用水泥和土砖垒成的灶台打扫干净,放一口大大的锅子,加点清水,点燃柴火就准备炒柑子了。
这个时候也是家里最热闹的时候,就像娶媳妇生孩子一样,这是个喜事儿,左邻右舍都会过来瞧热闹并且一块帮忙。
每100斤柑子可以加70斤白糖。每锅只能煮二三十斤的柑子。先在锅里放一勺水润锅,把白糖放进去后,被热锅溶化成液态的糖汁,再一次把柑子的水份压干后倒入锅内搅拌翻炒。
这时,专门烧火的人就很关键了。烧火是种纯凭感觉和经验才能掌握的技术,火太大会烧焦柑子,粘住锅底,变成黑色的就只能扔掉。火太小,柑子和糖就不能均匀的融合,做不成一个个甜度匀和的饼。柑子要在锅内一直不停地翻炒,炒到锅子里不再冒出水汽了,再捞出裹匀了糖的柑子,等冷却后就成了美味的乔饼,可以直接食用了。
这样制作出来的乔饼色泽黄中带红,皮质细紧,果肉结实,具有天然的橘香味。白糖溶解后又生出来的结晶,把黄色的柑子全身包裹起来,弄成了一层白衣,煞是好看。
乔饼味道细腻甘甜,不但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食品,还有顺气宽中、止咳化痰、健脾和胃、止痛防泻等功效,可以治疗消化不良、咳嗽多痰、胸腹胀闷、肺气肿和支气管炎等病症,深受老人和儿童的喜爱。亲戚之间互相走动,提几斤乔饼去,是馈赠亲朋的上等礼品。
那个时候没有冰箱,家家户户都准备一个大大的坛子,里面放满石灰,把这些做好的乔饼用纸包起来放到坛子里,就不会潮湿发霉了。只有来了贵宾或是过年过节,外婆和母亲才会拿出一两个乔饼出来,切成薄薄的片,每个碗里放几片,再加几片红枣,端给客人吃。
在此后的岁月里,不管吃过多少的山珍海味、美味佳肴,都不曾让我挂怀。只有记忆里那清清的水、黄黄的乔饼以及红红的枣片,连着家乡浓浓的亲情,一直萦绕在我的梦境,温暖远在异地的我无数个寒冷的冬天。(罗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