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1年02月25日> > 第17版 > 新闻内容
大年初一拜年忙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5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 戴海合

  俗话说,初一崽,初二郎(女婿)。意思是大年初一,是儿子给父母拜年,或者扩大一点讲,是本姓儿辈给长辈拜年,邻里之间相互拜年,给已故亡灵拜年。

  大年初一早上,母亲总是很早起床,在厨房准备新春第一餐,我们虽然心里还贪睡,但过年的兴奋和父母的催促,我们还是早早地起床了。因为要早些吃完饭,以便招待邻里串门拜年,而且早饭前,还要在厅屋摆酒菜祭拜祖先神灵。

  早饭完毕,父亲便带领我和妹妹,去给爷爷奶奶拜年,母亲则留守家中招待前来拜年的邻里。父亲一边走,一边叮嘱我们,进门就说“新年好”“恭喜发财”“身体健康”之类的祝福语,声音要宏亮,面带笑容,我们一一点头。每次,爷爷奶奶总是备好了足够的糖果瓜子花生茶水,等候我们,还包括大伯、二伯、叔叔,一起四大家子齐聚在奶奶家寒喧,所以,一年中奶奶家最热闹的便是这一天了。大家聊着,笑着,说某某长高了,某某漂亮了,某某学习功课不错,某某去年财运不错之类,然后,奶奶微笑着一层层掀起那厚厚的棉袄,我们孙辈、曾孙辈眼睛巴望着,心里都懂,窃喜着等奶奶挨个发装有崭新纸币的红包,一个个眉开眼笑,谢过奶奶。

  小聊一阵后,大伙便策划着这天一大家子谁带队,从哪家起,什么路线,先去往自家叔伯家拜年,然后再完成对本村组邻里的春节团拜,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坚持着,一来一起走显得热闹,二来也体现大家庭的和睦。这,对于不是经常回乡露面的人,便有了一个露面的机会,让邻里间彼此认识,厘清亲疏血缘关系。我对于族谱的兴趣,最初也正是从房亲一起团队拜年的习俗开始的。

  挨家拱手喊拜年时,主人都会热情地起身,给成人递烟,给小孩发糖果,熟络一些的还会小坐喝杯茶聊会天。我们儿时多是接受糖果,所以通常会穿口袋大的棉衣外套,后来渐渐有了有帽的棉衣,那帽和口袋都是我们接受馈赠的载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糖果毕竟还不多见,平时吃的少,所以接到糖果还是特别地兴奋,尤其是一些牛奶糖,一些不曾见过的花色的包装塑料纸,会让我们非常惊喜,会特别留心的收藏,夹在本子里当宝贝,在闲空的时候,和小伙伴或同学分享、交换、丰富品种,并收藏,就像集邮票一样。糖果也可收留一直吃到开学,大方的孩子常独自去挨家挨户拜年,接受的糖果满袋了,返回家存好,再去拜年。

  在我十多岁后,渐渐地,邻里不再当小孩看,也改发烟了。我不吸烟,但对烟品牌的了解,更多是过年发烟中感受到的,从建设、火炬、相思鸟、长沙、白沙,到芙蓉王、中华、和天下等,价格档次的逐步上升也在某种程度上映射家庭的富裕程度和时代的进步。

  初一上午,给长辈邻里一一拜年后,我便常在大伯家守着电视不想动——春节期间的电视剧,很少放广告,一口气看完,特别过瘾,比如当年万人空巷的《渴望》《新白娘子传奇》,百看不厌的《西游记》《书剑恩仇录》《鹿鼎记》等等,都是当年关于春节的记忆符号。片头片尾歌曲也不想错过,学会唱后,开学了便可在同学中炫耀一番。

  很多人说,如今过年早没有过年的感觉了,新衣服随时可以买,好吃的随时可以吃,期待感没有了,其实,不是年味没有了,而是时过境迁,我们的心境变了。

  老话说得好,大人盼插田,小孩盼过年。我们已不是小孩了,自然不会有儿时盼过年的兴奋劲了。不过我膝下的孩子,包括女儿,十二三岁时,拜年于她仍旧是兴奋的,当时弟弟不太能走,便自个约上邻里的小伙伴,早早地走村串户拜年讨糖果去了,完全没有素日里的拘束,倒不是糖果有多好吃,他们在乎的是串门拜年的过程。

  后来小儿图图也健步如飞,随了姐姐一行人,带好袋子挨家挨户去拜年。我们成人拜年是大部队,于是戏称他们是小分队。到半上午,小分队便回来了,一个个,衣兜里,衣帽里,手袋里,满是各式各样的糖果,嘴里还含着棒棒糖,满有成就感的笑容。

  旧俗里,大年初一,上午除了在本村组邻里拜年外,如果先一年邻里村组有人过世,需在初一“过新年”,各家还要派代表专程带祭品,鞭炮上门(厅屋)去下跪祭拜。孝家也会守在厅屋,行礼回拜,并赠礼,如糍粑、糖果等。后来大家都觉得这样挺麻烦,渐渐地,便移风易俗省却了。

  初一下午,还有上坟祭祖的旧俗,几十年不曾变更和中断过,算是格外郑重的过年仪式。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都在关心和护佑着后世子孙。因此,在正月初一午餐后,祖父父辈后辈一大家子一起,带上香烛钱纸鞭炮,先到老宅堂屋后的开山先祖处祭拜,然后到村后的开凤山祭拜上四代的先祖,再翻山越岭十余里,步行到迁出地光冲祭拜。

  爷爷常亲自带队,一路上听爷爷述说着上辈人口口相传下来的陈年轶事,比如当年宗族迁移的艰辛,与其它宗族的矛盾,抗日战争时期的(老人们俗称“走日本”)的历险经历,在哪处躲藏过,在八湾哪个戴氏族亲家借居过,等等。一路行走一路听,一路还经过很多晚清民国时期的古宅,感觉自己不只是在拜祖年,更像在穿越。

  一年又一年,爷爷的故事,传到父辈口里,然后,又从父辈嘴里,刻到我辈的心里。民间野史,乡村轶事,便是这样口口相传着,听得多了,对先辈便产生了一种自然的敬畏之情,慎终追远的种子就此埋下,估且叫“祖宗信仰”吧。

  今年,因为政府倡导就地过年,同辈兄弟中,只有我一人回乡,大伯二老去邵阳儿子家过年了,于是今年的春节团拜,由我带队带着儿女子侄等串门拜年、翻山越岭去祖坟山拜祖年,一路跟他们讲着爷爷辈跟我们讲过的故事……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