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的革命烈士中,向警予和蔡和森是当之无愧的领头兵。他们不仅是夫妻,也是志同道合的战友,他们用短暂的一生寻求真理,至死不渝。
蔡和森,双峰县永丰镇人,1895年3月30日出生。18岁时,蔡和森考入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在此他遇见了毛泽东,并且和他结为了挚友,还共同创办了《湘江评论》。年少的蔡和森喜爱文史,通古晓今。
向警予,土家族,1895年生于湖南省溆浦县。论年龄来说,他和蔡和森出生只相隔了5个月,年少时也有相同的求学经历。1911年,向警予赴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在此她相识了蔡畅,而蔡畅正是蔡和森的妹妹。
向警予因为与蔡畅的特殊关系因而结识了蔡和森、毛泽东等好友。1919年12月,蔡和森、向警予、蔡畅及蔡母葛健豪等30余人决定远涉重洋,赴法国进行勤工俭学,积极探寻革命真理。也正是在行船的途中“向警予和蔡和森”碰出了爱情的火花,从此以后,两颗炽热的心交融在了一起,他们渐渐发现两人在志趣和理想方面有很多相通之处。经过了漫长的海上航行,一个月后他们抵达了法国巴黎,随即开始勤工俭学。接下来的日子里两个年轻人走动得更加频繁,也度过了今生令人难忘的日子。
1920年5月,蔡和森和向警予在学校一间木板平房里,举行了一个简单而又有意义的婚礼。两人的结婚照为他们同读一本马克思《资本论》,表明他们的结合不仅是结成感情上的同盟,更是革命理想事业上的同盟。婚礼上,这对新人分别朗诵了两人在恋爱过程中互赠的诗歌,之后他们还将这些诗作结集出版,题目为《向上同盟》,分赠给亲朋好友。人们此后把二人称为“向蔡同盟”。
同年7月6日至10日,新民学会会员在蒙达尔纪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对中国的改造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向警予坚定地支持蔡和森提出的组织共产党、实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主张。
在法国勤工俭学2年后,到了1921年底,蔡和森因为参加了“非法”的组织活动,被遣返回国。此时,向警予已经身怀六甲,但义无反顾地追随丈夫回到了祖国。因为对革命的追求,他们回国后便加入了党组织,也成为了在圈内有名的“红色恋人”。
此后短短几年时间,夫妇俩迅速成长为中国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革命人物: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局的核心成员,向警予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性中央委员、杰出的妇女运动领袖。夫妇俩同时当选为中央委员,共同投身于革命事业,这在党的早期奋斗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1926年,由于生活习惯不合等原因,向警予与蔡和森在莫斯科理智而平静地分手。然而,令人肃然起敬的是,他们的理想、事业和友谊的同盟却延续到他们生命的终点。
1928年3月20日,由于被可恶的叛徒出卖,向警予不幸在法租界的三德里被捕。自知凶多吉少,她面对敌人的酷刑,表现出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决心,让敌人也为之心惊胆战。临行前,还不死心的刽子手毫无人性可言,竟然向她嘴里塞进石沙,又用皮带勒住她的脸颊,很快血沫从她的嘴角里流出,就这样,被敌人残酷地杀害了,年仅33岁。
向警予被捕之后,蔡和森立刻给萧子升发去电报,望营救向警予,但是一切都太迟了,他等来的消息是向警予英勇就义,他为此悲痛不已,撰文悼念“我的妻”:“伟大的警予,英勇的警予,你没有死,你永远没有死。你不是和森个人的爱人,你是中国无产阶级永远的爱人!”
仅仅又过了3年,同样是叛徒的出卖,蔡和森在香港被捕,面对反动派他的思想坚如磐石,只求一死,就这样,等待他的是和警予一样的结局。1931年8月4日,蔡和森在广州英勇就义,年仅36岁。
“革命夫妻有几人,当时蔡向各成仁。和森流血警予死,浩气巍然并世尊。”这首新中国诞生前夕,著名诗人柳亚子先生为缅怀蔡和森与向警予写下的诗,给这对“红色伴侣”以最好的褒奖和注解。(金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