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又到清明。清明节,对于人们来说,是一个伤感的话题。从唐代诗人杜牧的诗中便可体会到其伤感的味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行人路上欲断魂……
众所周知,清明节去扫墓祭祖,这是几千年来留下的传统。人们为何要去祭祖呢?答案很简单,就是一个“孝”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孝敬双亲,天经地义。可现在有些人在孝敬父母上变了味、走了调,“活着不孝,死后佯嚎”,成了一些不孝儿女的真实写照。父母在世时,他们横眉冷对,甚至虐待;可父母死后,却高设灵堂,大做道场,哭天呛地,悲痛欲绝,花巨资,选“宝地”,讲排场,比阔气。活着不孝、死后佯嚎又有何用?
还有一些人,更是可笑至极。清明节那天,他们不顾路途遥远和舟车劳顿,马不停蹄来到坟前烧香跪拜,口中念念有词。他们口中念的是什么?他们念的不是体贴父母(或老祖宗)在黄泉之下是如何的冰凉,而是图一己之愿,愿父母保佑他升官发财、飞黄腾达。试想,一对老实忠厚的农村父母,他们自己不是官,怎能佑你当官呢?他们自己一生贫穷度日,怎能佑你发财呢?
古人云:“百事孝为先”;常言道:“慈鸦尚还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孝子床前一碗水,胜过坟前万堆灰。孝心无价。人尽孝是一种天生的职责,是对亲情的担当,是人一种积极进化的表现,是一种对道德的忠诚,是发自内心的良心体现。常怀感恩之心,真心孝敬父母,让父母在世时过得舒心,不留遗憾,只有坚持善待自己的父母与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个清明,立于拂起万千愁绪的细风中,才不至于面对死气沉沉的墓碑。(彭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