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湘波
2003年10月,我在部队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是我人生中最值得回忆的时刻。入党前,我和我所在的部队,都在抗洪抢险中经受了艰难的考验。
我当年服役的部队位于陕西省华山脚下,背靠巍巍秦岭,面朝渭河大平原。那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和卓越战功的部队,在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屡立战功,号称“华山脚下三只虎”。我国现任和前任的多位上将均出自这支部队。
2003年8月下旬,由于连降暴雨,流经陕西省华阴市的渭河河水暴涨,其支流之一的罗夫河河堤已经决口,抗洪形势严峻!险情就是命令,我所在的部队被上级点将,成为第一支参加抗洪抢险的队伍。还记得那天晚上已接近零点,一阵急促的紧急集合哨把我们从睡梦中惊醒。哨声就是命令,干部战士立即打好背包冲到连队门前操坪集合。集合完毕后,连长向大家宣布了开赴罗夫河抗洪抢险的命令。
接到紧急命令后,由不得过多思考,大家立即背好背囊,携带好抢险设备和物资来到团队的大操场上。此时,部队团长、政委已经在那里等着我们了。2000人的队伍即将奔赴抗洪前线,曾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政委对指战员们进行了一次热血澎湃的战前动员。那时那刻,我全身的鲜血都在往上涌,同时也看到激动的神情在战友们的脸上闪烁——大家都有一种即将开赴前线英勇杀敌的豪迈。
按照提前制定的战备预案,全体指战员分坐多辆大卡车前往险情所在地。由于是在夜间行车,大家都看不到周围的情况,只能感受到大雨倾盆时北方夜晚的阵阵寒意。车队走了大概有两个多小时后,前面传来命令:“全体下车!”我们以为已经到了目的地,谁知连长说,罗夫河已经决堤,大家要步行前进。
在那个伸手不见五指,两耳只能听见“哗哗”流水声的夜晚,虽然是集体行军,但由于前面的道路充满了未知,心里还是有一种莫名的担心。行进过程中,所有人员都保持静默,只听得到在泥泞的道路上深一脚、浅一脚的“扑哧扑哧”声。走了将近一个小时,忽然听见流水声一下子变得很大。这时连长说,我们已经快接近决口处,大家原地休息待命。
野外的夜,漆黑又湿冷,我打开手电筒,将纸铺开,写出了人生的第二份入党申请书。手中的笔有些颤抖,我记得我写了以下内容:党和人民考验我的时候到了,我要坚决服从党的指挥,为了人民的利益不顾一切。请党和组织看我的表现!今天,我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这是我在给自己选择人生的坐标,我要做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当时,我想起了我写第一份入党申请书的情景,那是在吉首大学读大二时,当时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队入侵南斯拉夫,轰炸了我国驻南使馆。这一暴行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记得那是“五一”黄金周假期,我们拉起横幅上街游行,强烈谴责和控诉美国等国家的罪行。游行结束后,我更加坚定中国共产党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是多么的重要,我一定要加入中国共产党!于是我写下了人生的第一份入党申请书。虽然在学校没有入党,但是这份虔诚一直在我心中。
对于所有干部战士来说,这是十分漫长而又忐忑的一夜。虽然它只是半个多月抗洪抢险日子的第一天,但让大家充分感受到了所面临的困难和险境:对地形不了解,对洪水险情不了解,对未知的危险也不了解。大家只能相互提醒,等待着天明时分的到来。由于雨下得很大,尽管大家都穿了雨衣,但没有几个人身上是干的,每一个人都又冷又饿。老百姓永远是子弟兵的贴心人,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当地的老百姓及时为我们送来了白酒和干粮。就着白酒和干粮,大家在湿冷的大堤上度过了难忘的一夜。
第二天清晨,在详细掌握了决口处的情况后,全团以连为单位,而连又以排为单位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堵决口比武”。当时,为了抢先完成自己的任务,我们都已经“赤膊上阵”,将“98抗洪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尽快堵住决口”的信念已经渗透到每一名指战员的血液里,大家争先恐后扛运沙包,你能背两个,我就要求背三个,唯恐落在战友后面,给集体抹黑。火热的激情和坚强的意志在罗夫河大堤上尽情的挥洒……
在抗洪的日子里,我的脸晒黑了,脚上、背上都被磨出了水泡,也不知道摔了多少跤……但我和其他战友一样,把伤口处理好后,又义无反顾投入到抢险当中去。当时我虽然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但是我已把入党申请书揣在心中,我要象党员一样去冲锋!
最难忘的就是大堤决口处被堵住的那一刻,全体指战员已经完全没有了多日来抗洪抢险的疲惫和伤痛,震耳欲聋的欢呼声直上云霄,满眼所见都是高高飘扬的红旗,上至团长、政委,下至刚入伍的新兵,每个人在那一刻都陶醉了。陕西省委书记亲临抗洪现场,亲切接见和慰问了大家,极大的鼓舞了全体指战员们的士气。当地老百姓也纷纷来到大堤慰问官兵,有的送来了馍馍,有的送来了矿泉水,有的还过来给大家缝补衣服——军民鱼水情在那一刻得到了最好的展现。
抗洪抢险回来后,我被批准为预备党员。我终于站在党旗下,举起右手庄严宣誓,那是我一生中最值得珍惜和难忘的一刻。在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我确定了崇高的信仰,选择了一条充满光明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