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涟源市湘剧院排演的大型现代湘剧《千里寻党》,是根据当年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被马步芳部队重创后,红九军参谋长李聚奎历尽艰险,孤身一人“千里行乞”寻党的故事排演的。戏剧上演后,娄底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的资深评论家对该剧进行了精彩分析评点。特选发两篇评论,以飨读者。
□ 李群芳 龙红年
国庆前夕,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湘剧院)排演的大型现代红色革命题材湘剧——《千里寻党》一经开演,便获如潮好评。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党史学习教育年,因此,《千里寻党》的演出,更具有了特别的意义。本剧堪称是用传统的戏剧样式来表演现代红色革命人物事迹的成功范例,其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值得肯定。
《千里寻党》表演的是涟源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开国上将李聚奎的一段感人肺腑的经历。1937年,时任红31军参谋长的李聚奎,随西路军转战甘肃,与10万余敌人“马家军”展开遭遇战,因寡不敌众,惨遭失败。他孤身一人,藏躲在荒无人烟的祁连山,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西路军虽失败了,但革命没有完,党中央还在,河东红军还在……到河东去,找党中央去!找红军去!”他将一枚红星奖章藏起来,扮成“叫花子”,昼藏夜行,累了露宿荒野,饿了吃口向百姓乞讨来的干粮,凭一只干粮袋、一根打狗棍、一只指北针,行乞千里,机智地躲过敌人的数次搜捕,历时近两个月,最终回到了红军的行列,找到了党中央。在李聚奎将军革命的一生中,许多经历堪称传奇,这个千里行乞寻党的故事就是其中最突出、流传甚广的一个。它集中展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对党无限忠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和英雄本色,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一直是作为本土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授课内容。现在,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将它搬上舞台,将文字的记述变为形象具体的表演,将口头的说教变为生动精彩的展现,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并更易于借助现代信息化的传播手段,必将产生更好更广的政治、社会效应,确实是打造了一堂党史学习教育的优质课。
一般说来,传统戏剧样式的表演内容惯常是古装戏,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艺术虚构的空间大,比较好处理。而要来表演真实的红色革命人物,特别是级别高的革命人物的事迹,受真实性的约束是很强的,这无疑增添了编排的难度。《千里寻党》较好地处理了真实事迹和艺术合理虚构之间的矛盾,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剧目中有一幕重头戏:打狼。这是真实的事迹中没有的。添加“打狼”这幕剧目,更加凸显了李聚奎千里寻党路上的艰危,从而也更凸显了他的英雄气慨,对塑造主人公的形象有着独特的作用。还有马匪将帮助过李聚奎的老汉活活烧死,党中央派人寻找、接应西路军将士,并在紧急情况下救了李聚奎等情节,真实的记载(如李聚奎将军自己写的《李聚奎回忆录》)中也是没有的,剧目中这样的虚构是合理的。那时,有多少百姓为掩护、救助红军而惨遭马匪杀害!而党中央也确实是派过队伍去策应过西路军的。还有,剧本对真实事迹的一些情节进行了变通处理。或将几个小事进行合并,如将李聚奎在途中受到一家百姓的优待和打听到红军的情况这二者合为一处,这样使情节更加紧凑,更符合戏剧的“三一律”原则。或将真实事迹进行变形处理,李聚奎装羊倌赶羊躲过马匪骑兵搜捕是真实的,但他装哑巴赶羊过关的情节则是虚构的,这更增添了戏剧性,也更凸显了主人公的机智勇敢。或增添了一些彰显政治意义的“佐料”,如李聚奎在将枪砸烂时的唱词,突出“党指挥枪”的内涵;又如将送李聚奎白面馍馍的人家设计为回族老乡,从而具有了民族团结这一重大内涵。这些,都是值得称道的。另外,在艺术上的某些处理,也值得一说。每一幕开始时候,采用了“唱诗班”旁唱的方式,这种形式在以前的传统湘剧表演中好像是没有的,这是一种很好的创新实践,对丰富传统戏剧的表演表现的方式方法做出了一种十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剧本的音乐大量采用《国际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陕北信天游等的旋律,也凸显了本剧的政治、地域等方面的特色。
当然,一个作品要成为精品,要通过不断的打磨和改进。《千里寻党》在有一些细节方面也还是可以再推敲的。如首演中,设计李聚奎身穿像当时国民党军官穿的呢子大衣,就欠妥当,我们的红军是官兵一致,都是穿土灰布军装的。还有,李聚奎将警卫员托付给老乡要离开时,警卫员向李聚奎下跪这个细节也是值得再考虑的,因为共产党的军队不存在跪拜的现象;不如改为长久相拥而泣,不忍分离为妥。但像后面的剧目中李聚奎向老乡下跪的细节,却是可以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凭借党的百年华诞和党史学习教育的东风,《千里寻党》一定可以登上更大、更高、更广的舞台。
(作者分别系娄底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