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天佑
回家,是人类语言中一个美好的字眼,给人温暖,予人力量。传统军人的归途或荣归故里,或马革裹尸,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革命军队中,涌现了太多九死不悔、上下求索的典型人物,他们的回家之路往往如“于无声处听惊雷”。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李聚奎,一个从荒原绝域走向革命圣地的湘中汉子,有着怎样一段波澜壮阔的斗争生涯。近日,由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创作的新湘剧《千里寻党》上映,其丰富的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两个钟头、六个单元、强大的主创班底、神形毕肖的人物表现,几乎只在舞台灯光与投影交织的刹那,《千里寻党》便让观众置身于那段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祁连山下,狼烟四合,连日转战之际的红军面临着最后的考验。重兵围困下,身为红九军参谋长的李聚奎似乎走向了英雄末路。但《千》剧显然不同于传统的英雄传奇题材,我党的优秀战士也绝非逞匹夫之勇的“好汉”,它不是一部千里走单骑的“视觉大片”,而是一部能映带出求斗争精神、忠诚信仰与平民史观等思想内涵的新时代好剧。
严格来说,这是一部主角并不单一的戏剧。在几幕情节中,年龄、职业、民族各异的普通群众让人印象深刻,不论是施粥的祖孙二人,还是过关的羊倌、回民母子都具有典型性。他们普遍挣扎于西北“马家军”的严酷统治下,深受“土皇帝”、旧军队、土豪劣绅等反动势力的剥削与欺压,生活于水深火热中,但不论是勤劳善良的品格还是虔诚的宗教信仰,都无法帮他们脱离现实的苦海。在“吃人”的旧时代,西北人民苦“马”久矣!如之奈何?
好在有了共产党,有了两万五千里的转战,队伍走到哪里,信仰就播散在哪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不论是中央红军的长征还是西路军的远征,革命的种子如星火燎原,一一点燃了沿途群众的希望,获得了人民的拥护。这才是以李聚奎为缩影的革命军人纵横千里,坚持武装斗争二十三年,最终取得完全胜利的根本原因。
作为剧中的主要角色,李聚奎有思想高度,严守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面对老乡的施粥,他坚持付钱。寻党路上,纵使饥肠辘辘,一路行乞,也是一颗红心向东方,苦寻渡河之机;同时,他胆略过人,坚毅勇敢,面对猛兽,不但不畏惧,反而高唱“葬在狼腹心不舒,心中有气正好出”的激昂战歌,充分展现了“湖南骡子不服输”的革命斗争精神。同时,又能够临机权变,能屈能伸,面对关卡重重,他没有硬闯,而是马上意识到“这矮檐下不可鲁莽”,果断将佩戴多年的手枪与朱总司令授予的勋章就地掩埋,充分团结当地群众,顺利度关。难得的是,剧作并未将他塑造成一个高大全的形象,在有限的时空中,还表现了主人公温情细腻的一面:面对负伤的警卫员,他十分关心,留下一笔钱,让老乡好好关照。分别之际,二人依依不舍,体现红军指战员官兵一致、志同道合的手足情深。直至最后,他终于找到了组织,一面红旗之下,压抑已久的情绪终于迸发出来,这位身经百战的钢铁汉子居然激动得像个孩子,绕着红旗一顿猛跑,又是膜拜又是敬礼,这是多么赤忱的革命信仰,多么浓烈的革命情感!“虽千万人,吾往矣。”飘扬的红旗,是他跋涉千里、赖以坚守的精神支柱与符号。
道路是曲折的,在正确的指引下,前途一定是光明的。《千里寻党》无意于表现“过五关斩六将”式的英雄主义,更不依靠“时来天地皆同力”式的机会主义,在一次次化险为夷的同时,李聚奎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是“老伯祖孙米汤相让,羊倌陪我哨卡创,百姓拥护共产党。”他的回归之路在军民鱼水情的掩护之下,虽有起伏,却终究波澜不惊,在历经考验的同时,还能同时给予人物角色与观众在思想认识上的升华,这就是该剧的内涵与魅力。
“江海不择细流,故而成其深。”历史充分证明,以李聚奎代表的红军战士们就是从群众中来,勇立潮头,抗争黑暗,最后又回到了党和人民的怀抱。该剧力图展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平民史观”:是时事创造了“李聚奎”式的非常之人,是历史与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当年共产党人走过的地方,如今已是康庄大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相信在党中央的正确指引下,在革命先辈的精神鼓励下,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辉煌!
(作者系娄底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