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市荷塘镇富田桥,旧时属湘乡县,《同治 湘乡县志》中标记为“富田市”,因地处(蓝田——永丰)古驿道而形成繁华集市。过去的富田桥地区东至万宝,南抵鼓楼、金石,北达杨市,西通新邵,所辖区域为东西24华里,南北34华里。至清末,随着湘军崛起,蓝永驿道便成了古楼“李家军”、快溪“毛家军”、杨家滩“刘家军”的战略通道,富田桥也成为要冲。
在富田桥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发展并传承着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秆龙灯会。据富田桥的老家谱记载,富田桥秆龙灯会起源于顺治年间(1645年),当时痢疾暴发,染病者多,当地祖先教导村民用稻草烧灰泡水喝,以治顽疾,期间受启示用稻草编织神龙,以期祛灾祈福,最终形成了上街和下街的“神火双龙”。据记载,周氏祖先捐修关圣殿(灯田)场所祭拜神龙,渐渐形成秆龙灯会。当时灯会盛极一时,据说清朝“烧车御史”谢振定、湘军将领李续宾都曾舞龙举灯于富田桥,方圆二十多公里的民众竞相参与,来往行人旅居于此,以期一睹为快。经过三百七十多年的发展,赋予了秆龙灯会更多的文化内涵。
秆龙尊称为“神火双龙”,富田桥街道分上、下两节,上街的是“神龙”,长11节;下街“火龙”,长13节,均以稻草扎成。稻为“五谷”之王,寄予了村民祈求五谷丰登的原始情感。秆龙是用稻草扎成龙头、用三支稻草鞭子织成龙身、龙尾3个部分,最后按节插入木柄,形成龙的节骨。龙头的制作较繁复,以树杈为龙角,以稻草编成细长草绳,缠成龙头,以朱沙鸡血点睛,苎麻作龙须。
秆龙灯会一般在每年正月初开始编织成,然后在各自区域游街,直到正月十三至十五才进行竞灯比龙。入夜,秆龙起舞时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以龙珠为引导,祠堂内线香不息,由老者点线香,插入秆龙节把上,拜祖拜龙。这时,线香护龙身,秆龙变成香火龙,舞动起来,形似火龙翻转,腾云驾雾,犹如在仙境。同时,辅之以孔明灯、抛皮灯、马灯、鱼灯、十二生肖灯等各式龙灯。
秆龙灯会以表演舞龙为主。秆龙舞与其他布龙舞表演一样,有盘、滚、游、翻、跳、起、伏、抢等动作;有跳龙门、过龙桥、拜四方、走龙云、穿龙云、舔龙脊、寻龙珠等套路;有蛟龙漫步,金龙入海等动作。秆龙灯会持续到正月十五晚上结束,于各自地段的井边焚烧拜祭秆龙,送龙归位,整个民俗活动方告结束。
秆龙灯会作为富田桥一大经典民俗,流传370多年,传承了十多代,在悠长的流变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独特之处:其一,浓郁的地域性。神龙编织、祭龙仪式、表演形式等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二,工艺的传统性。在秆龙和龙灯的编织上,从材料选择到制作流程,严格遵循古法,选材都是本地材料,尽显古朴工艺,彰示传承力度。其三,表演的艺术性。秆龙拙扑、龙灯艳丽、表演的繁复多变,无不形神俱备、悦人身心。其四、参与的普遍性。时逢灯会,老少尽往、万人空巷,成为富田桥最隆重的民俗活动,并对周边地区产生广泛的影响。(金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