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2年11月10日> > 第14版 > 新闻内容
无怨无悔的十五年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10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 袁杰伟

  艰难的决择

  2004年12月19日,气温骤降,冷风刮得树枝呼呼作响:要下雪了!我看着倚着墙已卷好的被子,又看了看就炉烤火的妻子,想到小孩放学没看到爸爸的失落,准备出发的我犹豫了:已调到县城任教、工作稳定、家庭温馨的我,有必要再次踏上漂泊之旅吗?毕竟,报社是聘用制,不调编的。

  但是,内心深处对新闻工作的那份热爱、挑战未知生活的那种激情同时在深深叩问着我:你还想退缩吗?你还有机会吗?哪家媒体会要一个年过四十的中年人?

  一辆的士开到我面前,就像特意来接我的。妻子拿起背包往我手里一塞:“去吧!这是天意!”的士转班车,我来到了娄底。

  第二天清早,推开出租屋的窗户,看到的是屋瓦上、路面上厚厚的积雪。

  这是2004年的第一场雪!是我一生最难忘的一场雪!

  这天上午8点,我准时来到娄底行署十单位四楼,这是刚搬过来的娄底广播电视报社。

  从此,娄底广播电视报上,频繁出现“本报记者袁杰伟”采写的文章。

  燃烧的十五年

  当记者是我少年时的梦想。如今,我终于圆梦。我整日在各机关、高校、社区穿行,白天风风火火地采访,晚上聚精会神地写作。每到周四,我的作品就出现在报纸的各个版面。

  2005年,娄底有17个学生考上了北大清华,我采访了他们,在报上以通版的形式发表,并由报社策划了“北大清华学子面对面”交流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2006年,娄底一批优秀的贫困学子考上了大学却无钱交纳学费。我采访了30多位学子,开辟“情系特困大学生”专栏发表,使他们得到了资金救助,得圆大学梦。

  2014年,第十二届湖南省运动会在娄底举行。报社办起《省运快报》,每天出报,并刊发“老袁看省运”专栏,影响广泛。这一年记者节,我的故事被编成小品在联欢晚会上表演。

  十五年,每一天我都在路上,每一天我都在燃烧!不为别的,只为心中的记者梦。十五年,我采访过残疾人、下岗工人、特困教师,也采访过中科院院士、全国500强企业家,也采访过中国首善彭立珊。既在本地采访,也去到北上广深采访天南地北的娄底人。

  在广电报的十五年,是我激情燃烧的岁月。

  收获的十五年

  在广电报工作的十五年,也是我收获最大的十五年。此前,我当过多年乡中学教师,经济状态用“贫困潦倒”来描述并不过份。教书多年,年终奖最少是20元,最多是500元。2004年底,报社发年终奖,我只工作了十天,但还是发了500元,相当于教书时最高的年终奖金。

  收入的提高是显在的,我还有很多潜在收获:我主编《感动娄底的90个故事》《幸福娄底的100个故事》出版发行,很快销售一空。2012年,我入选国家级文化原创工程“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作家团队,撰写的《随园流韵—袁枚传》列入该丛书出版发行,获奖颇丰。我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先后当选为娄底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娄底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被聘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和特约研究员,有幸与谭谈一起在该校做讲座。

  华丽的转身

  缘分天注定。

  2019年国庆刚过,我接到中国作家协会安排我到杭州的中国作家之家渡假的通知,便即刻向报社请了假。

  没想到,这拉开了我告别报社的序幕。

  在鲁迅故居时,我毛遂自荐代表参观团签字,发现右手不听使唤了。

  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中风,也就是俗话说的“脑梗死”。经检查,我头部一根毛细血管被堵了。“这是一个信号,你不能再上班了,要休息!”在医院,医生反复交待。

  于是,我开始长时间休假,考虑退出我热爱的报社。

  两个月后,娄底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代表们一致选举我担任主席一职。我感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娄底广电报对此在文化版头条作了报道,而此刻,我已决心离开我热爱的报社,离开我兄弟姐妹般的同事们,过一种相对闲云野鹤的日子,把民协的工作干好,不要辜负了艺术家们的信任!

  就这样,我实现了“华丽转身”!但不管在心里,还是在我的口头语里,我永远称“我们广电报”!

  那是我的黄金十五年,是我们朝夕相处、共同战斗的十五年,是我们有福同享、有责同担的十五年,是我们风雨同舟,是我无怨无悔的十五年!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