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在微信群内看到老同学们聊天,看到被问及最近忙什么时,不少同学以“在家带孙”作答,语气里有自嘲,更有光荣和自傲。
为什么自傲呢?带孙有什么自傲的呢?
当然是有的,我的中学同学,大部分作了爷爷奶奶了。但有少数“后进”的同学,仍处于“同志仍需努力”的状态之中。晚婚的同学子女刚刚大学毕业,或者同学虽然有儿女,但儿女没有找对象,处于未婚状态,所以也无孙可带。更有三个大学同学,因为个性等因素,至今是“四老爷光身子”,此生儿女估计无望,那就更谈不上带孙了。
所以那些已经升级为“爷”字辈的人,可以说什么年龄段该干什么就干了什么,生活非常正常,当然是值得庆幸的。这就是“在家带孙”的自傲所在。
我对带孙就是天伦之乐也一直表示怀疑。因为孩子是要父母亲带的,一代带一代,一代管一代,这才是真正的人之天伦。爷爷奶奶带那就是隔代教育,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隔代带孩还有一个问题:是男方的父母带还是女方的父母带呢?我有几个熟人,他们两边商量得很好:男方的父母带上半年,女方的父母带下半年。这真是“有事好商量”,父母既与自己的儿女相处了,又带孙享受了天伦之乐,实在是个好事。
但是也有协商不好的,我就听说过有男女双方的父母因争着带孙而大打出手的。也有夫妻之间为争让自己的父母来到自己的身边带孩而磕磕碰碰或反目成仇的。也看到有的朋友在家等待带孙的半年里百无聊赖的。
可见,把自己晚年的快乐全部寄托在“带孙”上面是不靠谱的。何况,小孩易大,几年之后,就不愿与老人待在一起,而那些结婚早的人,五十出头就升了级,孙子长大懂事时,也才六十多一点。这样,带孙的快乐就更加虚幻了。
所谓天伦之乐,我想应该是尽自己之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别浪费了上天赋予我们的身体和智慧。
我看到有的人退休或内退之后,再去打工,或者再投身商海,干得风生水起,开始了新的人生。我看到有的人在工作岗位上有书画爱好,退休之后以书画为专业,成为知名书法画家。甚至有从零开始学起,几年后的书画水平一鸣惊人的。
我看到有的人在岗位上就爱好写作,退休之后专事写作,成为知名作家。获得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女作家,是一个教师,就是退休之后才开始写作的。退休之后才开始写作,居然能写到获得诺奖的程度,这是不是很给你鼓舞呢?
我看到有的人在岗位上就爱好摄影,退休之后,购买了好的相机和越野车,一年里有好个月与有共同爱好的驴友到全国各地自驾游,拍摄了大量有震撼力的照片,成为知名的摄影家。
年纪大了,退休了,如果儿女需要帮忙当然应该全力相帮,但如果儿女不需要帮忙,但仍然要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爱好,才能过得真正的充实。生活是非常现实的,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只有自己才能真正的知冷暖,知得失,把全部的幸福寄托在“在家带孙”上面,那只能是空中楼阁。
我敬佩托尔斯泰的晚年。托尔斯泰的晚年过着非常“幸福”的贵族生活,而他已名满天下,再享几年“天伦之乐”,就可以“功德圆满”了。但他最终看到了统治阶级利用基督教会蒙蔽人民,帮特权阶级奴役人民的事实。而他想的是为人民找到一条可以通往幸福的道路,他要做一个平民。极度痛苦的他在八十二岁那年给妻子留下一封信后,不辞而别,离家出走,最后在一个客栈因病去世。在常人看来,托尔斯泰的行为是不可理喻的,他的结局是悲惨的,而这正是托尔斯尔泰的伟大。
罗曼罗兰到了九十岁高龄时,还在为了人道主义参加以年轻人为主的静坐示威活动。
托尔斯泰、罗曼罗兰才是真正享受了“天伦之乐”,他们把一切物质的富足毫无保留、毫不留恋地舍弃,而把上天赋予他们的智慧、正义和勇气全部用在了追求真理上面。 (袁杰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