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23年02月16日> > 第19版 > 新闻内容
萦牵古城上梅镇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16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化县上梅镇被称为“湘中宝地”,我爱她亲她敬她一辈子。生于斯长于斯奉献于斯46年后,我离开了她。34年过去,我成了远行的游子,成了恋山怀土的小草,至今无时无刻不萦牵于心、瞑揖默谢她。

  据我的同乡曾迪先生数年考证,上梅镇是一座有900多年历史的古城。宋史记载,梅山开发于宋熙宁五年,分上梅、下梅,上梅山置新化县,下梅山置安化县。开梅以前,此地是一个不服徭役的世外桃源。后连年战乱,至战火停息,新化县城(现上梅镇)日见神妙。明正德年间,仅四街九巷,清康熙十二年后增至八街,街宽2.5-3米,泥土路面。民国时期,多条街道平均拓宽至6.5米,路面皆为青石板砌成,做龟背形,两旁设下水道,雨止路干。元代始建土城垣,明改修石城墙。县城四面设城门,门上建楼。清道光二十年,城墙加高至8米。城内多古迹,有承熙、城隍、水城等寺庙,有三义、水晶、慧龙文昌等庵阁,有湘乡、江西、濂溪等会馆书屋,还有闻名遐迩,至今巍然耸立于资江西岸的北塔。

  在我少年时的印象里,新化老城就是一块四面镶着山河田园的宝地,长流不息、清沏见底的资江从东面倚城而过,江边北塔高峻雄伟,一锁奔龙。大江内侧,是美丽的田园风光,满地的蔬菜各式各样,应季而种,确保城内居民生活之需。西面是连绵起伏的丘陵,酷似一道屏风,把老城内外隔开。那时候,资江一桥尚未建成,谁欲从东面离去,非耐心等待摆渡不可。至于北面,以北塔为中点,整齐有序的田园一直延伸到颇富神奇色彩的花山脚下。

  走进城内,整齐划一的街道、店铺珍藏了很多新化老人的古老记忆。观街景,逛小店,吃美食则是人人必享的日常。全城没有高楼,石板路旁的两层楼房千篇一律。向前看,两边铺对铺,门对门,相对成趣;往一边看,店与店紧相连,连成大写的一竖。平日里,店铺门前醒目的牌匾,把此店与彼店的不同,区分得既明晰又有特色。每到年节晚上,红红的灯笼挂成两条光线,把紫红色的老城照得通亮。城隍庙、文昌阁、祁剧院的戏耍、说书、演出,既沿袭传统,又除旧布新,以独特的梅山技艺展现千年古城的鼎盛与繁华。

  老城的美食堪称湘中一绝。这里有起源于南宗末年的名菜三大碗,即糁子粑蒸鸡、三合汤、农夫河鱼;南门楼下的杯子糕、毕家巷的鼎灰粑、成生巷的面条称为新化三绝。有由历史故事而起名的穷书生中状员谢山民的雷打鸭、扔雪花丸子巧退元兵的雪花丸子、男女爱情至死不破的罐子焖猪心。还有久负盛名的向东街牛油粉,红而不辣,油而不腻,香而不燥。青石街生活面馆的牛肉面,干湿得中,香气四溢,以及享有老城美誉的白溪豆腐,水车鱼冻、猎肉、板鸭、糍粑、濛洱茶等等。这些精美的食品,原料选取于自然山野,营养丰富,是生态和人文充分融合的绿色食品,一经新化名厨之手、精心烹调之后,便香脆可口,地方特色显赫。那些慕名而来的游人、香客,总喜欢按照先溜后逛再住的习惯,看尽城内风景,吃遍满街美食。他们离开时,留下“品味新化,唯有美食不可辜负”的感叹。

  美食烙印着老城的历史记忆,也承载着整个县城的发展繁荣。经过多年的改造,现在大街小巷两旁的老屋焕然一新。街道上空架起古色古香浓郁的木制廊桥,每隔50米一桥,把街两旁的店铺连接起来,方便游人和顾客信步徜徉。向东街等老街再现千年古城原貌,路面重新铺上青石板,集家坊、商贸、集市为一体,人声鼎沸,蔚为壮观,独特的文化和厚重的历史被保留下来,驳杂的青灰色里,藏着神秘的动人故事。老城最新发展规划实施后,城区向四面扩展,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资江四座大桥横跨两岸,高速高铁倚城而过,两边是游人如织的街道、公园。还有中国梅山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蚩尤故里文化之乡、中国武术之乡、中国山歌艺术之乡、中国诗词之乡等标志性建筑场馆,那牌匾色彩纷呈,熠熠生辉。我为我的家乡拥有湖南省文化旅游大县、全国文化先进县美称而自豪。

  岁月不居,往事留痕,我在老城追求理想信仰留下的脚印最深。稚嫩青涩的小学时光在城隍庙旁的千年学堂新化县第三小学度过,胸前系着的红领巾引领我天天向上。怀揣英雄情结、崇尚纯美的理想之舟,从百年名校、红色摇篮上梅中学起航。在新化师范,为加入共青团组织,多次申请不得批准而无怨无悔。执教于城乡中小学至46岁,不管社会际遇如何变迁,我慎终如始,铆着劲向前奔扑,终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梦想在新化三中成真。

  1988年别离故乡来到娄星氐星闪烁的地方,但老城的记忆从未消失。现如今,“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我要以怎样的方式和情怀夯实留在心里的新化老城印记呢?2021年10月,我尝试着把一生阅历写成一本书赠给家乡的学子。为了更好地铭记家乡,体现自己的赤子之心,我给自已起一个能时时忆起的微信名“老城人”。一个人的名字里有什么,往往是这个人的命里缺什么。有了新的名字,从价值观到感情就会常存留守故乡时的美好,落得个“方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的归宿。(刘炳麟)

 

 

上一篇 下一篇
娄底广播电视报 地址:娄底市乐坪大道525号 电子信箱: ldgdb@163.com 热线电话:0738-8328916
备案号:湘ICP备19003865 邮发代号:41-124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工商广字004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